做自己,最快樂-認識自我與自我探索


活動名稱:做自己,最快樂-認識自我與自我探索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96級 王玟惠

主題名稱

做自己,最快樂-

認識自我與自我探索

適用對象

國一生

適用人數

30

編製日期

94.12.14

單元時間

45分鐘

帶領日期

 

編製人員

王玟惠

教學目標

 

1.          了解自我認識的重要性。

2.          協助學生更清楚的認識自我並接納自己。

3.          協助學生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

理論基礎

  孩子進入國中階段,也象徵了他們脫離兒童期邁向青年期的開始,因此在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都轉入一個新的階段,Erikson建立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認為此時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危機情境也比其他時期為嚴重,因此教育青年人深入的了解自我是十分重要的課題。要了解自我,就一定得談到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整體看法,而覺知自己對各種情境的反應及好惡等,是對別人表露自己及建立穩固關係的第一步,同時也是了解自己及決定是否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詳見附錄)

教材參照

自編

教材分析

    一開始用接力的自我介紹方式,不僅能從遊戲中提升自我肯定,且可從遊戲中更熟悉班上的同學,再來利用拼貼創意的展現,促使小組同學懂得分享討論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再結合大家的創意創造出一個完美的作品,加上自己的特質和同學的特質融合,可讓同學檢視自我的特質和肯定自我,也能進一步肯定別人;最後同學之間的印象回饋,可讓每位同學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並且利用小故事點出自我了解的重要。 

教學方法

團體活動、個人回饋、小故事分享、討論與心得分享

教學資源

活動道具(火車廂、火車頭、圖畫紙、壁報紙、白紙、剪刀、膠水、彩色筆)、第一天(孫燕姿。完美的一天專輯。華納唱片公司)、CD播放器

學生分析

對於剛進國中的新生,是處於一個新環境和青春期的衝擊期,藉由認識自己的課題幫助國一學生能夠更自在的面對自我。

教學活動

時間

備註

一、準備活動-火車快飛

10分鐘

 

活動目的

 

 

此活動的目的是能在填寫教具紙車廂時快速的檢視自我,並在傳到教具紙火車頭時讓同學大聲的將自我介紹唸出來,以達到肯定自我,最後將紙火車連成一列並且展示,能讓全班同學更了解自己,也藉以此更了解班上同學。

 

 

 

1.          教師發給同學一人一節紙車廂(背上雙面膠),先請同學在紙車廂上填上自己的姓名和一段自我介紹,內容不限,字數在25字以內。

【指導語】

  各位同學現在都拿到自己的紙車廂了吧!拿到之後就把內容都填好,填好之後我們就邀開始進行活動囉!都好了嗎?

2.          教師活動講解:

  每個同學填好自己的紙車廂之後,老師手上會有一個紙火車頭,遊戲進行的方式是老師會將紙火車頭隨著音

樂傳下去,音樂停了之後,手上拿到紙火車頭的同學要將自己的自我介紹唸出來並且將自己的紙車廂接上紙火車頭(利用背面的雙面膠),如果已經將紙車廂接上紙火車頭的同學可以不用傳紙火車頭,直接轉傳給還未接上的同學,以此類推,直到全班同學的紙車廂都接上紙火車頭成為一列完整的紙火車為止,遊戲必須在8分鐘內完成

【指導語】

   現在老師會將紙火車頭傳下去喔!傳得過程中會有音樂撥放,當音樂停止時,傳到的同學就把就己的自我介紹唸出來,並且將自己的紙車廂接上紙火車頭,手上已經沒有紙車廂的同學若再次拿到紙火車頭,就直接傳給手上還有紙車廂的同學喔!大家都懂了嗎?限時8分鐘,那遊戲開始囉!

3.          開始遊戲

4.          完成的紙火車交回老師手上,老師將它貼在公佈欄上,同學下課可以去欣賞。

1分鐘  

 

 

 

 

 

 1分鐘

 

 

 

 

 

 

 

 

 

 8分鐘

 

 

 

 

 

 

準備教材:

紙製火車廂30(背上雙面膠)、紙製火車頭1張、第一天(孫燕姿 完美的一天專輯)

CD播放器

 

 

 

二、發展活動-創意大車拼

20分鐘

 

活動目的

 

 

  讓每個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利用小組的方式進行活動,不僅可以讓每位同學的作品結合大家的巧思亦可以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思考自己擁有的特質,並且結合同組成員的特質造出一個符合同學期待的完美虛擬人物。

 

 

1.      教師先請班上的同學分成六組,各組把桌子併在一起圍坐在桌子旁。

2.      都坐好之後,請同學把視線放在老師身上,教師開始講解活動規則。

3.      老師發給每一組各五張圖畫紙、一張壁報紙、剪刀和膠水各一個以及一盒彩色筆,圖畫紙的左上角各會寫著:頭、雙手、雙腳、上半身、下半身等五個部位的名稱,拿到的同學根據自己拿到的指示進行作畫,拿到頭部的就畫頭部,以此類推。同學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將自己負責的部位作一個最好的呈現。

4.      等到整組的同學都畫好之後,小組成員就可以把這些部份拼湊起來,利用剪刀和膠水將同學畫的各部位貼在壁報紙上,都貼好之後,請小組成員將你們作品取一個名字,賦予它性別並且將它的個性結合上的小組成員所擁有的特質,討論好之後,就把性別、名字和個性特質一起寫在壁報紙上。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同學在設計自己的作品時,記得一定要符合現實不可以天馬行空,記住自己要做出一個能真實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物喔!

5.      各組都完成之後,派一位代表帶著你們的作品上台向全班同學介紹你們小組的作品,並且說明設計理念。

【指導語】

  全班同學現在報數16,照著自己報出的號碼,同號碼的圍成一組,並把桌子合併在一起,坐定位之後就把注意力放在老師這邊。注意聽老師的講解(活動規則如上35點),都了解嗎?有沒有同學有問題?沒有的話就可以開始動作囉!你們製作的時間會有10分鐘,大家要在時間內完成,完成後請各組派一位同學並帶著你們的作品上來介紹你們的作品喔!開始動作。

6.      活動進行

7.      各組進行展示介紹。

1分鐘

 

    3分鐘

 

 

 

 

 

 

 

 

 

 

 

 

 

 

 

 

 10分鐘

6分鐘 

  

準備器材:

做好記號的圖畫紙30張、空白壁報紙6張、剪刀6把、膠水6罐、彩色筆6盒

三、綜合活動-照鏡子

10分鐘

 

         活動目的

 

 

  此活動是要讓全班同學可以更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並且藉著伊索寓言中貪心的狗的故事,告訴同學自我了解的重要性,唯有自我了解才能更了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藉由這兩個活動的結合討論,可以讓同學思考自我概念和別人眼裡的印象有哪裡不同。

 

 

  

 

 

1.      老師先發給全班同學一人一張白紙,然後請同學到前面來抽號碼(全班同學的座號),抽到的號碼不要告訴其他人,如果抽到自己的號碼在重新抽一次,抽到號碼的就回自己的座位坐好。

2.      請同學利用一分鐘的時間寫下你對手中那個號碼的同學的印象和特質。

【指導語】

  各位同學,現在你們手中都有一個號碼和一張白紙,在左上角寫上你抽到的號碼,然後請你將對這位同學的印

象和特質寫在白紙上,不用屬名,記得不可以做人身攻擊喔!寫好交到前面來,現有一分鐘的時間可以填寫,開始動筆。

3.      老師向同學講述一個小故事。(故事內容如下)

故事:有一隻狗,牠嘴裡銜著剛剛才搶到的肉,經過了一座橋時,牠看到水裡面也有一隻狗嘴裡也銜著一塊肉,此時這隻狗心想「牠的肉好像比我大」,因此牠用力的大吠一聲「汪」,想要嚇對方並且藉機搶奪那塊肉,結果,「噗嗵」一聲,那隻狗嘴裡的肉就掉進河裡了。

4.    故事說完之後,老師讓大家想想這故事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同學可以自由發言。

5.    在下課前5分鐘,老師將剛才同學寫的紙條一一發還給每一位同學,同學可以打開看看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6.    進入自我看法與別人印象的討論。

【指導語】

  拿到同學寫給自己的印象了嗎?拿到的看一看,有沒有人要替自己說話或是給寫給你的同學回饋的呢?現在請同學想想從別人對你的印象,是不是就像一面鏡子,你是否可以從別人的眼裡更了解自己呢?有沒有人可以說說現在的感覺和剛剛的故事有沒有類似的感覺或是有其他更好的看法想要發表的?

 1分鐘

 

 1分鐘

  

 

 

 

 

 

 1分鐘

 

 

 

 2分鐘

 

 1分鐘

 

 4分鐘

 

 

 

  

準備器材:

白紙30張

 

7.      結語

【指導語】

  了解自己固然重要,但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印象也是很有影響力的,因此我們不但要學習著去了解自己,對於別人給予我們的各種建議,我們也要適當的接納和反自己喔!

 

    

 

 

 

*附錄:             

                        設計理論基礎

    青年期是從兒童到成人之間的一段過渡時期,因為這段時期的界線是決定於生理的、心理的及社會的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時限上並不完全按年齡來計算,而孩子進入國中階段,也象徵了他們脫離兒童期邁向青年期的開始,因此在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都轉入一個新的階段,對孩子也造成了一些衝擊。特別是對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進入一個新的大環境,面對著無數的新衝擊,難免會造成他們心裡的徬徨和混亂,此時進入自我概念的課程教導孩子認識並且了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因此設計了這堂課程,以下就幾個理論正是支持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一、Erikson心理社會期發展論

  Erikson建立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中,提到個體出生後與社會環境接觸互動而成長,但在成長的階段中會遇到在社會適應的心理困難,Erikson將此稱為發展危機,發展危機不只有負面的涵義,也有正面的促發作用,因此,發展危機是正常現象,Erikson把人生全程按危機性質的不同,分為下列八個時期:

1.信任對不信任:0-1歲

(1)嬰兒時期的處於無助狀態,其生活上的需求完全依賴成人的照顧。如果嬰兒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滿足,他自然就會對使他需求滿足的人感到信任。

(2)嬰兒期的信任與不信任會擴及他人,影響到其人格發展,產生對人的信任或不信任。

2.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1-3歲

(1)此時期主要是要培養最低限度的自我照顧能力。

(2)此時期兒童喜歡自己動手做,不希望別人給予幫助,以培養自主行動之能力。

(3)父母親過度的限制(協助)孩子活動,則會使兒童失去學習自主的時機,其人格將會傾向羞怯懷疑。

3.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3-6歲(遊戲年齡)

(1)此期學前兒童喜歡說也喜歡問。

(2)此時期的兒童愛好團體遊戲,從遊戲中發展兒童感官,激發兒童心智,培養兒童的社會能力。如此在自然情境中,給予兒童自動自發的活動機會,他才會養成自動自發的性格。

4.勤奮進取對自卑自貶:6-青春期(小學教育階段)

此時期的兒童教受學校教育,受到各方面的壓力,如果小學兒童在求學過程中,所經驗到的是成功多於失敗,他將因而養成勤奮進取的性格,若相反則會趨向於自卑自貶的性格。

5.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青年期

(1)統合形成:只個體嘗試把自己有關的多個層面統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覺得協調一致的自我個體。

(2)統合危機:統合失敗或無法形成時,即發生統合危機。

6.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7.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

8.完美無缺對悲觀絕望

  其中又以第五個階段最符合現在國中階段的學生,此時期是青年人接受中等教育或選擇就業的一個年齡階段,Erikson認為此一時期是人生全程八個階段中最重要的時期,可以說是人格發展歷程中多個關鍵中的關鍵,因此危機情境也比其他時期為嚴重。另外,當自我統合形成之後,個體在自我的發展上即可達人格成熟的階段,只是多數人在青年期(甚至很多成年人)都不能順利無阻的達到此一境界,這也是社會問題中青年問題特別嚴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人深入的了解自我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二、自我概念

  要了解自我,就一定得談到自我概念,什麼是自我概念呢?自我概念(Self-concept)有人稱它自我影像(self-image)是相同的意思。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整體看法,每個人對自己會有一種看法,認為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並會對自己產生喜歡或厭惡的感受,也會對自己有所評價,認為自己是有用的人或是沒價值的人。構成一個人的自我概念的因素,包括個人生理方面的特質、智能方面的特質及社會/心理方面的特質。生理方面的特質包括身體狀況、外表長相、身材等都會影響對自己的看法;智能方面的特質是指個人的智慧能力,如記憶能力、辨識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創造能力等,這些能力高的人對自己有較高的評價;社會/心理特質包括個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其所具備的個性特質及各種習得的能力,如藝術方面的才能、運動方面的能力、學術方面的能力……等。(以上有關自我概念的理論,正可結合準備活動中自我介紹遊戲的意涵,不只如此,更可訓練同學自我肯定)

  自我概念與評價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從與別人的互動中得來的,從別人對你的反應、回饋、評價……等,來認知自己、評論自己,還有自己認為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也跟別人的回饋、評價等有關,尤其是個體生命中的一些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如父母、老師、配偶或某些上司或朋友……,這些人對你的反應、評價,對於你形成自我概念更具重要的意義,當然有時一位陌生人或一面之緣的朋友的反應或評價也會對你造成震撼和影響。而你所在乎、重視的父母、師長或朋友對你的反應或評價就對你極具意義,深深的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另外,個體也會在與別人互動過程中,從與別人的比較中來論斷自己,尤其是與自己的同儕團體或參考團體比較的結果更具意義,發現自己在自己的同儕團體中是優秀的或表現不佳的,很容易以此來評價自己、看待自己。

  自我概念對人格有很大的影響力,它不但決定了個人對自己目前的看法,也影響了自己外來的行為及他人的行為,這種現象稱為自我實現預言效果,自我實現預言效果有兩種型態,第一種是你的期望影響你的行為;第二種是甲的期望控制了乙的行為。(此理論結合至發展活動的創意大拼貼活動,理想的自我和別人的理想整合出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果)自我實現預言效果在人際溝通上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我們不以他來解釋所有的行為,很多時候期望一件事情並不一定會發生,我們了解這些限制,才能夠真正的了解自我實現預言效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自己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我們常就會是那個樣子。

三、自我表露與自我覺知

  要對別人開放自己,需要先了解自己是誰、是怎樣的一個人。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是從與別人互動的經驗中產生出來,你如果把自己隱藏起來或避免和別人接觸,你就不太可能有管道來了解自己,你必須走出來並和各種不同經驗的人接觸,才會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覺知自己對各種情境的反應及好惡等,是對別人表露自己及建立穩固關係的第一步,同時也是了解自己及決定是否改變自己的第一步。如何變的更自我覺知呢?首先是「省察自己」,以便了解自己的感受與反應,及究竟什麼引起這些感受與反應;另一種方法是與別人比較,會使你變的更自我覺知,注意別人並與之比較是了解自己的好方法;第三種方法是從別人處得到回饋,從別人對你的反應得知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個怎麼樣的人,自己常常有盲點,有些地方看不懂或看不真確,而別人就像鏡子一般可以反映出你的樣子讓你知道。

  當別人表露他們對於你的行為的反映時,他門就是在給予回饋。回饋的目的是提供建設性的資料,幫助你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及別人如何看待你,回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當你的行為脫離你的期望目標時,它像一面鏡子會反射出來,使你有機會知道並能改進。(此一理論正好可結合到綜合活動中的全班同學的回饋的活動,此活動的意義就在這裡)

  以上三種理論都是繞著認識自我、自我了解的重要的話題打轉,這也正是設計這個單元最主要達成的目標,除了rikson心理社會期發展論點出方案適合的人選之外,其他兩個自我概念和自我覺知的理論都是本方案想達到的標的,也是本方案設計參考的重要理論,藉由本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期望更能達到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實現預言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股份公司。

2.張春興(1993)。青年人的認同與迷失。台灣東華書局。

3.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台灣東華書局。

4.教育心理學網站。http://home.kimo.com.tw/rd9775/%A2%B2.html#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