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大挑戰-我就是時尚流行!

 


活動名稱:價值觀大挑戰-我就是時尚流行!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諮系95級 張永君

 

 

單元名稱

我就是時尚流行!

活動時間

50分鐘

次數

第二次

地點

一般教室

適用對象

國中三年級學生

準備器材

學習單、空白圖畫紙、彩色筆、配件單、討論海報

設計者

張永君

活動背景

時下台灣人追求流行時尚以及名牌的風氣,因媒體不斷的渲染,而使青少年的價值觀有了不當的連結。從之前的Hello Kitty、電子雞、葡式蛋塔、快閃族、樂透,到現在的日本甜甜圈,看到現在的年輕人都是一窩蜂的趕流行,本身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人云亦云,盲目的從眾行為,忽略了自己本身的優點與價值。這個活動便是期望能協助同學看見自己,認識自己,有能力去分辨,為自己做最適當的選擇。

學生背景

老師在班上已經上過一些課程,發現這是個很活潑熱鬧的班級,在前幾次的上課中發現同學們對於近來日本甜甜圈的熱潮有很大的興趣。這個班級老師之前就已經分好為四組(也可上課再分組,惟需再多拿捏時間。),並且在上一次的上課中,老師便要求學生在這一次的上課,帶來自己的個人照數張以及彩色筆。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真正的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

2)、讓學生了解什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不盲目追求流行。

3)、期望培養學生能發展分辨是非、以及選擇的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具及教學資源

 

暖身活動:照片裡的人是誰?

 

 

 

 

 

 

 

 

 

 

 

 

體驗活動:我是國際設計師!

 

 

 

 

 

 

 

 

 

 

 

 

 

 

 

 

 

 

 

 

全體討論時間:美醜非關對錯好壞

 

 

 

 

 

 

 

 

 

 

 

 

 

 

 

 

 

 

 

 

 

 

 

 

 

 

 

 

(一)引發動機-照片裡的人是誰?

*指導語:

同學,還記得上個禮拜老師要你們帶自己的個人照3~5張嗎?現在請同學把他拿出來!

好,老師現在要你們看看照片裡面的你,你長的什麼樣子呢?高?矮?胖?瘦?髮型?衣著?配件?鞋子?有戴眼鏡嗎?帽子?圍巾?。你身上的衣服是自己挑的嗎?還是父母幫你買的?你喜歡嗎?如果不喜歡或者覺得可以更好,你覺得什麼樣的衣物、髮型、配件等等比較適合你呢?

現在請大家在學習單上記錄自己的衣物、髮型、配件等等,如果喜歡,就直接記錄在上面;如果不喜歡,除了寫上哪一點不喜歡外,記得要寫上原因唷!

『組內兩人互相分享』

*指導語:

寫完了嗎?現在跟同小組的伙伴找一人跟你一起分享彼此的穿著與品味吧!

(二)活動進行-我是國際設計師!

*指導語:

    好,同學們討論完後轉向老師。現在,老師發下另一張空白的紙,請大家發揮創意及想像力:今天,你收到邀請要去參加金馬獎囉!而且,還要跟梁朝偉、5566Energy、張曼玉等等大明星一起走星光大道!想想看,你會穿上什麼樣的衣服呢?你的髮型又會是怎麼樣呢?你會戴上什麼配件呢?你就是一個國際級的設計師,要為你自己穿上最華麗的衣服,現在就請大家發揮創造力,把你變成全世界最閃耀的一顆明星吧!

 

『小組內討論分享』

*指導語:

好,各位同學畫完了嗎?現在一樣的,跟同組的同學一起分享:(1)你創造出了什麼樣華麗的自己?身上穿了些什麼衣服?什麼顏色的?髮型呢?配飾呢?……。(2)你為什麼會幫自己選擇這樣的服飾配件?or你為什麼會喜歡這些類型的衣物配件?(3)跟其他都穿名牌的大明星相較之下,你喜歡名牌的衣物還是自己設計最屬於自己的衣物?為什麼?

 

『大團體分享』

*指導語:

好,同學們討論完了嗎?我們邀請幾位同學秀一下自己的設計好嗎?有哪些同學願意跟我們分享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設計呢?(4位為主)

 

(三)討論活動-非關對錯

*指導語:

經過剛剛大家的分享,現在請全班同學通通起立,聽老師的指示,老師現在問的問題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是要幫大家分組。現在老師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以中央這一排為準,答是的人坐在老師的左手邊,答否的人坐在老師的右手邊。老師的問題是:在剛剛的討論當中或者現在自己認為,你會選擇跟走星光大道的明星一樣穿著名牌嗎?(還是堅持穿自己為自己量身訂做的衣服呢?)

好,現在分好組了,有人選擇穿名牌,有人不選擇穿名牌,那我們就請這兩邊的同學互相分享,為什麼選擇穿名牌呢?穿名牌的優缺點以及不穿的優缺點?大家可以用分享回饋的形式,也可以用辯論的形式,現在就請傾向穿名牌的同學先發言,然後大家開始討論!老師要先聲名唷!大家的意見不分對錯好壞,只是要大家說說自己的想法,切勿出現人身攻擊或者謾罵的情形發生唷!

 

◎老師居中引導,引導的問題可以有:

1)名牌就真的適合自己嗎?穿適合自己的衣服還是穿名牌?

2)穿舒適還是穿名牌?

3)買名牌是否等於亂花父母的錢?

4)穿名牌就一定比穿適合自己的衣 服好看嗎?

5)自己是否也是人云亦云呢?自己是否也是一樣會盲目的追求流行呢?

6)什麼是你喜歡?什麼是大家喜歡?大家喜歡就等於你喜歡嗎?

7)自己是否與眾不同?哪裡與眾不同?與名牌有關嗎?

8)名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帶給自己多少影響?說說這些影響。

9)身為學生,在學校是否適合穿名牌?為什麼?

 

結語:

相信大家在一連串的討論當中可以看到,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打扮與穿著都有屬於自己的省美觀與看法,這是每個人的自由,我們不能去評斷每個人對於「美」的價值是好、壞、美、醜,也不用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穿著,就我們剛剛的討論當中大家可以發現,真正的漂亮與醜都在自己心中那把評斷美醜的尺,不管是不是名牌,只要自己喜歡,適合自己,乾淨舒適,懂得在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是最懂得穿衣服的人,也是最漂亮的人不是嗎?(僅供參考)

 

 

 

3 min

 

 

 

 

 

 

 

4 min

 

 

11 min

 

 

 

 

 

 

 

 

10 min

 

 

 

 

 

 

4 min

 

 

 

 

2 min

 

 

 

 

 

 

 

15min

 

 

 

 

 

 

 

 

 

 

 

 

 

 

 

 

 

 

 

1 min

 

 

 

 

1、同學自己帶的個人照片3~5張。

2、黑板上老師寫出許多配件名稱。「擬配件單(附件三)」

3、學習單。(附件1

 

 

 

 

 

 

 

 

 

1、空白圖畫紙。(附件2

2、彩色筆。

 

 

 

 

 

1、討論海報。(如附件四)

 

 

 

 

 

 

 

 

 

 

 

 

 

 

 

 

 

 

 

 

 

 

 

 

 

 

 

 

 

 

 

 

 

 

 

 

 

 

 

 

 

 

*附件

[附件一]學習單:

範例
 

 

 

*小小問題*

『1』    身上穿的衣服適合你嗎?

『2』    你覺得什麼樣的顏色、款式適合你呢?

『3』    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注意唷!把一張照片貼在這一張,比照上面的範例,寫出照片中的你自己,以及老師要你回答的問題喔!

 

[附件二]*請在這一張紙上畫出星光大道中美美的或帥帥的自己唷!

 

[附件三]

寫在黑板上的配件有:(僅供參考)

頭部:帽子、項鍊、耳環、墨鏡、眼鏡、髮飾、圍巾。

身體:夾克外套、燕尾服、黑色皮衣、西裝外套、白色或有色襯衫、領帶、領帶夾、蝴蝶結、吊帶、披肩、絲巾、戒指、手環、胸針、袖扣、晚禮服、洋裝、迷你裙、背心、手提包包、絲質手套、牛仔褲、西裝褲、熱褲、運動褲、窄裙。

鞋子:高跟鞋、球鞋、皮鞋、涼鞋、拖鞋、馬靴、絲襪、網襪。

 

[附件四]

討論海報(僅附參考問題,海報可再設計。)

(1)    你創造出了什麼樣華麗的自己呢?你的身上穿了什麼樣的衣服呢?是什麼顏色的?髮型會是怎樣呢?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裝飾或配件啊?

(2)    你為什麼會為自己選擇這樣的服飾配件呢?or你為什麼會喜歡這些類型的衣物配件?

(3)    跟其他都穿名牌的大明星相較之下,你喜歡名牌的衣物還是自己設計最屬於自己的衣物呢?為什麼?

 

*理論基礎 

問題成因

  青少年價值的改變受到社會傳統的改變影響極大。從1960年代開始,由於工業文明的進步帶來物質生活的富裕,青少年的價值即日亦多樣化,1970年代甚至被認為是青少年抗議的年代,反戰、爭女權、爭人權等運動風起雲湧,連帶的使青少年的價值觀更加分歧,尤其與傳統的價值觀差異甚大,1980年代以後的政治活動日漸減少,相對的,青少年更關心物質享受與財富的追求。

價值是社會化的結果,青少年的家庭、社會、文化、老師、宗教、朋友,以及大眾傳播都對其價值體系的形成有所貢獻。因此青少年環境中的人、事、物對青少年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青少年的價值體系通常形成階層(hierarchical),會從最高排至最低。但在不同的生活中常會因情境的改變而使價值次序產生改變,甚至衝突。青少年的價值觀衝突具有引導青少年重新思考本身價值體系的功能,但太多的價值衝突容易導致青少年思想與行動上的混亂,倘若青少年缺乏良好的價值楷模與情感支持,容易形成負向的價值觀念。

媒體的渲染-電視收視的影響

美國聯邦衛生、教育及福利部在政府的資助下於一九六九年做了二十三項有關電視與社會的研究,並於一九七二年將這些研究匯集成五大冊的報告,但這些報告卻未提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大多數是語帶保留的說只適用於某些人或是在某種情境下,這關係才會顯現( 車慶餘, 87 )。傳播媒體影響的研究眾說紛紜,Defleur Ball-Rokeach1982)等人,把六0年代以來主要研究傳播對社會行的影響歸納為如下五類:

1.替代性參與(Catharsis

替代性參與是由Feshbach1961)所提出,認為人在生活中會有挫折感,這就是焦慮與暴力的來源,當焦慮與暴力無法宣洩時,有時看到別人的暴力行為也會得到紓解或補償作用,社會低層人士比高層人士更需要這種替代性參與的發洩,因為高層人士的社經條件使自己的挫折感較低,所受的教育背景亦使自己較能控制情緒。

2.刺激效果(Stimulating Effects

Berkowitz1962)提出,認為暴力行為的起因是個體情緒的激動而非模仿,暴力的訊息會引起生理和情緒上的興奮,而容易引發暴力行為的發生,尤其是暴力內容越合理或情境越相似,則情緒上越容易受到暗示而引起暴力行為。此理論又有反刺激的說法,如果傳播暴力行為引起苦難的意義時,則產生制止暴力傾向效果。

3.觀察學習(Observation earning

Bandura Walters1963)認為人類的學習是由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方面綜合而來的。直接經驗是個人實際的體驗,間接經驗是經由觀察而來(車慶餘,民87)。經由實驗發現兒童會模仿攻擊行為,如果在實驗中加入獎勵或懲罰作為報酬,則效果更為明顯,在許多的理論中,以觀察學習理論所得到的實證支持較多(黃明明,民84)。

4.增強(Reinforcement

Klapper19601969)研究發現傳播媒介的力量相當有限,通常只能加強接受者在生活環境及經驗中建立起來的預設立場,很難改變他們的態度和行為,所以媒體對犯罪的描寫應非觀看者犯罪的原動力,而個人本身的觀念和態度已先促使其在觀看電視時是否選擇暴力節目,所以個人差異的影響甚大。

5.涵化

Gerbner1980)等人提出,涵化理論認為電視節目的象徵世界與我們生活中的真實世界有很大的出入,象徵世界往往充滿暴力,而個人在日積月累中接受了這種訊息,便受其涵化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而產生了偏差的印象。媒體的效果不在使接受者產生什麼行為,而在賦予各種事物的意義,亦即在潛移默化中對社會現實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以上的理論有各自的研究基礎,我們只能說電視傳播對人的影響其中的變數太多,我們必須重視每個閱聽眾的個別差異,如環境、宗教、心理等等,才能再深入探討每個人所受電視的影響為何。

製作方案背景

價值觀和態度

(a) 價值觀是學生應發展的素質,乃行為和決策的基本原則,例如權利和義務、勇於承擔的精神、誠實及國民身份的認同,而態度則是把工作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例如思想開明以及能夠與人合作。價值觀和態度兩者的發展是互相影響的。

(b) 價值觀可以通過主要概念的學習而建立起來,例如孝敬父母和誠實等概念可在中 國語文和常識等學科中學習;持續發展可從科學科及科技科中學得;款客之道可從旅遊與旅遊業科中學到。此外,也可以在特定的專題中應用有關的價值觀,使學生 易於理解及作出抉擇,例如尊重法律。

(c) 學生可透過學習活動培養適當的態度,例如在體育科中培養堅毅的精神,以及在 專題研習中培養正直的品格。教師亦須以這些態度作為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原則,例如讓學生自由選擇有興趣學習的課題,保持思想開明,並在培養批判思維時重視證據。

(d) 價值教育: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的報告書中所提出的教育目標顯示:學校首要推行的是德育及公民教育以及推廣中華文化,目的在培養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及勇 於承擔的精神。這些也將會是課程發展的短期重點項目。此外,過去二十年間,學 校課程出現了大量以價值觀為導向的課題,例如:德育及公民教育、性教育及家庭 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電腦品德教育、傳媒教育及其他各方面的主題,例如法律教育。我們建議學校應進一步發展其校本模式的價值教育。

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的創始者為Bandura,是從行為主義提出認同理論,認為個人之所以會認同某一個楷模,不在於那個楷模握有權力或地位,而是因為模仿者與楷模雙方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行為結果而定,這種看法是採取了學習理論中的效果率和增強理論的觀點來解釋模仿和認同(吳淑玲,民85)。所以認同的發生,必有一楷模供學習者觀察,而學習者認為他與楷模之間具有某些相似性或共同性,而且楷模有學習者自己希望擁有的特質,所以若學習者與楷模愈相似,則學習者相信自己也能享有這些特質,有著相同一體的感覺。經由對別人行為模仿、認同,而後內化形成個人獨特的人格特徵(呂錘卿,民76

集體行為

團體是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的人,經由社會互動而互相影響,它的特性有互動、結構、目標、團體感和動態的互賴關係(丁興祥,民78)。學校或班級團體是國小學生接觸最多且影響最深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中有團體的動力或壓力,此團體力量足以改變學生的態度(鄭瑞澤,民57)。另外在團體的互動中會產生一些集體的現象,像流行、騷動等等,這些稱之為集體行為,即是一個團體內所發生的自然而非建構性的思想、感覺及行為的方式,一般而言,集體行為不受傳統規範的控制,因為它不是制度化的(瞿海源,民78)。我們看實際生活中,青少年對電視明星的追逐與崇拜,這可說是一種流行現象,是集體行為的一種,所以了解集體行為的形成與特性,亦可幫助我們了解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上的心理。有關集體行為的理論有許多,有些涉及了社會運動的理論,由於本研究探討的是國小學生的從眾行為,所以在此只就與偶像崇拜較有相關集體行為理論提出探討,分別為傳染論、聚合論、規範形成論(沙依仁,民72):

1.傳染論:

認為群眾現象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會將參與者同化在群眾之中,人們因此產生一種共同的心理狀況,他們常陷入群眾的潮流之中,個人的意見也因此改變得和集體一樣或相似,這是群眾心理不變的定律。

2.聚合論:

認為先是具有共同特徵或傾向的人聚在一起,然後才產生群眾現象,例如喜歡卡通的學生會和同是喜歡卡通的學生在一起,而喜歡明星的學生則會和同是喜歡明星的學生一起討論,各自形成各自己的團體,簡言之,我們可以用「物以類聚」這句成語來說明聚合論。

3.規範形成論:

重點是放在新形成的規範與集體行為,規範形成論認為新的規範一旦形成,群體中的成員就會去維持它,或許團體中並非所有的成員都有一致性的情感,但是由於群體規範的約束,成員不得不屈服,而表現出和群眾一致性的行為,而使得群眾的約束力更大,而這個約束力逐漸強大之後又對團體的異議者產生強大的壓力,使得異議者不敢提出異議,於是更助長了團體的一致性,這樣的因果循環,使得群眾的集體行為更為明顯。

雖然傳染論、聚合論和規範形成論各有論述,但是彼此之間卻不是互相排斥,甚至可以互補有無,以聚合論來看,是強調群眾現象發生之前的狀況,而傳染論與規範形成論則可說是群眾集體行為過程中的解釋與分析,只是各自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群眾集體行為。

集體行為與認同

集體行為是一種群體活動,而群體又是由個人所組成,沒有個人的參與,就無法形成集體行為,那麼個人在參與集體行為時的心理狀態又是如何呢?Asch1946)等人的研究認為個人屈服於團體的壓力,至少可區分為三種不同的心理狀態,這三種心理狀態是依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來區分(丁興祥,民78)。

1.順從compliance):

個人為了避免因不從眾而受到團體的懲罰,而屈就於團體的決定,個人可能在團體前表示贊同,而私下卻反對團體的意見,可說是口服心不服。根據研究,順從是最多數的從眾行為。

2.內化internalization):

此心理狀態是相信團體的意見是正確的,個人不論是在公眾或是私底下,已將團體的意見或行動納為自己的價值系統。從眾行為中,內化的過程發生的可能性較少。

3.認同indetification):

指團體的具有某些特性或品質是個人所希望的,因而表現出與團體一致的行為,認同的效果比內化來得淺,所影響的時間也比較短,但是在接觸團體的過程中,認同作用比內化來得容易產生。

Klapper1969)認為許多社會集體行為的形成和民眾的參與主要原因就是集體式地追尋認同,人們透過集體的追尋以重新建構自我(瞿海源,民78)。尤其是現代疏離的環境中,有不少人會感到他們生活中的個人價值受到忽視,甚至傷害,於是他們試圖尋求新的認同,而電視上的偶像明星、體育明星、政治人物,甚至卡通、戲劇中虛構人物,透過電視廣泛的傳播,而成為公眾人物,正好提供了一個集體式認同的對象。

§青少年的價值觀輔導策略§

     青少年階段是個人價值體系建立的階段,成人的是當輔導極為重要,其主要的策略有:

一、多給予與價值體驗的機會

    青少年很希望能建立自己的自我意識,也想要擺脫同儕或成年人的影響,已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但是由於自我信心不足,他們需要透過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去調整改變自己的興趣、態度,再比較週遭他人所肯定的理想價值而有所作為。個人與他人的價值差異太大時,會引起青少年的反抗或是情緒上的困擾。

    成人對青少年的價值意識形成的動態過程應該有所瞭解,避免操之過急,不要一味以外在壓力迫使青少年接受某種價值觀念,必須讓青少年從自我價值的體驗中去發現新的價值,因此,充分的接納、瞭解、支持與忍耐是很重要的。

    教師應提供討論的機會,使學生經由人際接觸,在暗示、模仿、思考中脫離「自我中心」的價值觀,而能認知與學習社會普遍公認的價值。

二、價值澄清法

    價值澄清法普遍被用來協助青少年的正向價值發展的方法。價值澄清法是協助青年在活動中瞭解自我的價值,並經評價的過程,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念。價值澄清法強調價值形成的過程有七個效標(criteria)()自由地選擇;()從各種可能選擇中抉擇;()在對每一個可能的選擇的效果坐充分考慮之後作抉擇;()珍視(prizing)與喜愛所作的抉擇;()肯定所作的抉擇,並願意公開;()為抉擇採取行動;()重複行動,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價值澄清法推展的活動十分廣泛,幾乎涵蓋生活各個層面,部要求參與者接受某種價值觀念,但是重視七個效標的學習過程,形成自我價值觀,並願意奉行自己的價值體系。實務工作者可採行價值澄清法的精華,兼顧青少年與澄清自己的價值觀,並且適當的引導其正向發展,不要為了活動而活動,而淪為膚淺的遊戲。

 

*參考資料

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視收視行為與偶像崇拜之研究  吳宗立、伍至亮

http://www.naer.edu.tw/report/report14/05.pdf

http://www.emb.gov.hk/index.aspx?nodeID=1688&lang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