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意識之「做個有自信的胖美人」

 


活動名稱: 性別意識之「做個有自信的胖美人」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諮系95級 馬鼎嵐

 

 

單元名稱

 

性別意識之

做個有自信的胖美人

次數

第一次

人數

30

時間

50分鐘

地點

教室

適用對象

高中生一至三年級(尤適用女生較多的班級)

 

 

單元目標

1. 協助學生了解探討受社會傳媒影響的價值觀分別為何。

2. 探討在此種價值觀的壓迫之下對生活的影響。

3. 協助學生探討與發展合適的價值觀因應之。

4. 協助學生建立與發展良好的自我認同感。

活動背景

 

有鑑於盛行於時下青少年之間的偏差價值觀:包括「瘦就是好!」「瘦就是美!」,造成青少年將自我認同感建立於外表與體型之上,以致於發展出負向偏差行為,如:厭食症、伴隨厭食症之憂鬱症。為了發展因應的輔導策略,教師有必要帶領學生重探討性別意識課題,解構此種偏差價值觀並協助重建青少年自我認同。

準備器材

單槍投影機、ppt 、學習單(1)(2)、CD player、筆記型電腦、節錄的文章、新聞簡報、小鏡子

活動名稱

活動流程

時間

器材

備註

 

暖身活動

「我的魔幻水晶球」

 

 

   

 

 

 

 

 

 

 

 

 

 

 

 

 

 

 

 

 

 

時事新聞簡報」之閱讀與討論

 

 

 

 

 

 

 

 

 

 

 

 

 

 

 

 

 

 

 

「體驗活動之超級金頭腦」

 

 

 

 

 

 

 

 

 

 

 

 

 

 

媒體分享

180公斤婚紗照,幸福重量級」  

 

 

 

 

 

 

總結心得討論與分享

一、引起動機

1.暖身活動:「我的魔幻水晶球」

【指導語】

「各位同學大家好, 還記得老師上次要你們帶來的小鏡子嗎?現在請大家拿出來,都拿出來了嗎?好!現在請看看鏡中的自己,你滿意鏡中自己的哪些部分? 請將他寫在老師發下去的學習單之上,接下來,想像手中的鏡子變成了一面你專屬的魔幻水晶球,在魔幻水晶球中,可以照出你心目中理想中的

你。請大家睜大眼睛仔細看看,在水晶球中的你變成什麼模樣了呢?請把你看到的寫在學習單上。」

    活動進行

    兩人小組討論

◎ 大團體討論與心得分享:

 【指導語】

「在剛剛的水晶球裡面,你看到的自己是跟原本的自己一樣的請舉手?為什麼?」

◎老師點選1位同學回應。

「在水晶球中看到自己變不一樣的人請舉手。說說看你變成什麼不同的樣子!希望自己能變的更窈窕美麗的人請舉手。說說看你的想法。」

    老師點選35位同學做回應。

若班上多位同學都希望自己能變的更加苗條一點,則老師可用以下話語做引導:「看來大部分的人都很希望自己能夠經由減肥變成窈窕淑女,變的更加受歡迎、更吸引人,恩!其實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也都跟你們一樣想的喔!但是很多人因為減肥過度卻出現了許多負面的問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過度減肥可能造成的影響。」

 

2.新聞簡報引發學生對於害怕變瘦心態之下產生的厭食症與憂鬱症事件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討論。

發下中時新聞「名人與疾病 少女厭食 卡本特的悲劇」此篇文章,引發同學對於時下氾濫的減肥行為,以致於引起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女學生罹患厭食症,每每吃完食物後內心充滿罪惡感而瘋狂催吐,最後甚至悔了健康而不自知的情況討論之。

    發下事先節錄好的新聞文章

    發下學習單,小組為單位討論

 

學習單以下面幾個題目引起大家的討論:

1)你覺得現在的社會價值觀上,體型比較瘦的女生是否真的比較容易引起大家的喜愛呢?

2)你認為真正有自信的的美女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除了外表之外)。

3)因為過度崇尚瘦身的社會風氣,帶給女性哪些壓迫及影響。

4)除了瘦身之外,我們還可以發展哪些方面證明自己的價值。

 5)你對厭食症的看法是什麼?你身邊有無這樣的朋友?

 

◎大團體發表感想

(老師點選三到五位位同學發表感想)

二、               發展活動

1.體驗活動之超級金頭腦

【指導語】:老師接下來要告訴大家一個情境,希望大家一起動動腦來想一想!

情境:「小雲是一個身材有點肉肉的女孩,在班上他總是非常的熱心助人,然而因為身材的關係,讓他到處被人稱做『恐龍妹』,另她常常覺得非常自卑,而現在小雲喜歡上了一個籃球校隊的帥哥阿凱,他非常想要跟他作朋友,但是卻總是被同學嘲笑為『癩蝦蟆想吃天鵝肉』甚至被譏為『王子與野獸』。現在小雲真的覺得十分的心煩呢!難道身材胖一點的人就沒有得到真愛的權力嗎?現在台下的同學們個個都是超級金頭腦,身為智囊團的你們,一起動動腦來來想想,你有什麼點子呢?如果你是小雲的同學,你會如何幫小雲來證明自己的魅力呢?!」

    小組腦力激盪時間

    小組分享可行性方法時間

(可使用角色扮演演出方式分享)

 

三、綜合活動

1.媒體分享:「180公斤的幸福」

【指導語】:

接下來老師要帶你們看一篇很有趣的故事,故事裡面講述一對很恩愛的夫妻-冠冠夫婦,他們不僅恩愛過人,體重也過人,但是他們生活的十分快樂,也找到了彼此的真愛。真的是很不容易,他們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以下這篇故事,以及他們的婚紗照片。

    文章欣賞

    PPT照片欣賞

2.總結心得分享與討論

【指導語】

看完了剛剛的文章及照片,以及剛剛做了這麼多的活動, 大家心裡面現在對自己的身體又有什麼樣新的看法呢!你是否還是會對自己的身高體重那麼多的care除了外表之外,你是否為自己找到了哪些其他的力量與資源?讓自己可以活的充滿自信,並且證明自己依舊是個十分有魅力的人!

    老師引導全班分享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現在,你對自己的看法如何呢?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子的人?你喜歡你自己嗎?」

 

2)如果身邊有厭食症的朋友,你會怎麼幫他呢?

 

 

2

 

 

 

 

 

3

2

1

 

 

 

 

 

 

4

 

 

 

 

 

 

 

 

 

 

 

2

  6

 

 

 

 

 

 

 

 

 

 

 

  3

 

 

  2

 

 

 

 

 

 

 

 

6

8

 

 

 

 

1

 

 

 

 

1

3

 

1

 

 

 

 

4

 

 

小鏡子

CD player

音樂片

 

 

 

 

 

 

 

 

 

 

 

 

 

 

 

 

 

 

 

 

新聞簡報

 

 

 

 

 

 

 

 

 

 

 

 

 

 

 

 

 

 

 

 

情境題

power

pount

 

 

 

 

 

 

 

 

 

 

 

 

 

 

 

 

故事簡介文章

婚紗照ppt

 

 

 

 

 

 

 

附錄一

學習單(一)

 

 

 

 

 

 

 

 

 

 

 

 

 

 

 

 

 

 

 

 

 

附錄二

 

 

 

 

 

附錄三-學習單(二)

 

 

 

 

 

 

 

 

 

 

 

 

 

 

 

 

 

 

 

 

 

 

 

 

 

 

 

 

 

 

  

 

 

附錄四

 

*附件

[附件一]學習單

我的神奇魔幻水晶球

我滿意自己嗎? 是______________

我非常滿意自己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過我的神奇魔幻水晶球,我看到自己變成:

哇!我的___________(部位)竟然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哇!我的___________(部位)竟然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哇!我的___________(部位)竟然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體而言,我變的更加的________________     

  (請用一句形容詞代表自己)      

 

 

 

 

 

 

 

[附件二]新聞剪報

名人與疾病 少女厭食 卡本特的悲劇

【中時電子報 】

江漢聲(作者江漢聲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最近美國網路上出現了「少女厭食幫」,教導想減肥的女孩不擇手段來瘦身,除了逃避食物到幾近絕食以外,還教她們使用瀉藥、減肥藥、灌腸甚至催吐來減肥,並且公布了幾位瘦身成功的女星照片,看她們骨瘦如柴的模樣,真是瘦身少女的「偶像」,也就是「學習嘔吐的對象」。

這令人想起1970年代美國著名的歌手凱倫卡本特的悲劇。凱倫和她的哥哥理查,就是著名的木匠兄妹合唱團,他們在1971年以「渴望親近你」得到錢櫃雜誌單曲排行榜第一名之後,就成為最受歡迎的歌手。之後他們每推出新唱片,很快就風靡了全世界,有人估計流行程度是每五秒鐘賣出一張。

★事業走下坡 凱倫減肥挽歌迷

   
凱倫輕柔迷人的歌聲和她亮麗的外貌,是當時世人的偶像,不過和其他流行音樂一樣,到70年代末期,他們的事業逐漸走下坡,於是凱倫想藉節食來改變身材,挽回歌迷的喜愛。她不計一切的用飢餓來折磨自己,沒想到久而久之發展成厭食症,一下子瘦了35公斤,雖然瘦了身,但性命也發生了危急,種種治療都沒有好轉,在1983210日因為突發的心臟衰竭而過世。

★斷食過度 恐有性命之憂

   
斷食療法在古老歷史中本來是一種減低身體過度飲食負擔的另類醫療,後來慢慢成為瘦身的一種選擇,如果是節食或是設計合適熱量的飲食,那麼是相當有效的現代治療模式;但是一味的排斥飲食,就有可能成為「厭食症」,從對飲食的恐懼產生類似憂鬱的病症,以致造成身體機能的急速下降,女性病人會因厭食而導致荷爾蒙不平衡、沒有月經,如果減輕四分之一以上的體重就會出現水腫或心臟的危機。
   
目前市面上有各種瘦身方法和藥物,有些會讓病人狂瀉不止,有些則會掉入厭食症的危險。事實上減重是為了健康,也可能是為了愛美,但都有一定的做法,而非盲目節食或吃藥,等到健康折損,可能就來不及了。
   
凱倫的一首〈昨日重現〉中有這麼一段淒美的歌詞:「回首當年的光景和我曾擁有的歡樂時光,使得今日格外地蒼涼,因為物換星移,人事全非……」但願瘦身厭食所導致的悲創,不會在我們的社會重演。

 

[附件三]學習單

新聞讀後感問題討論題目:

一、體型比較瘦的女生是否比較容易引起大家的喜愛。

二、你認為真正的美女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三、過度崇尚瘦身的社會風氣,帶給女性哪些壓迫及影響。

四、除了瘦身之外,我們還可以發展哪些方面證明自己的價值。

五、你對厭食症的看法是什麼?你身邊有無這樣的朋友?

 

[附件四]

180公斤婚紗照,幸福重量級」

文章內容:

一對新人的婚紗照最近在網路上得到好評。

新娘把照片命名為「180公斤的愛情故事」,因為她和老公的體重加起來超過180公斤,婚紗照搭配兩人的交往故事,網友看了直說感動,證明「體重不是問題」,胖新娘也可以很美麗。

   
新娘「冠冠」和新郎都從事教職,冠冠89公斤,老公94公斤,噸位都不小。冠冠透露,身為胖女孩,她一直覺得自己不太可能順利交友、結婚,對於戀愛的幻想總是留在心底,連算命師都給她失望的答案。冠冠和新郎相識頗久,因為考試互相協助,發現對方原來是個不錯的人,才慢慢開始這段感情,「交往以後,覺得跟他在一起真好,因為我們都胖,可以理解對方的痛苦。」

   
兩人的交往造成朋友的震驚,決定結婚時,更遭到雙方母親的反對,理由是「對方很胖」;冠冠的媽媽嫌男方太胖,男方的媽媽又嫌冠冠太胖,「其實我們噸位差不多啦,實在不用嫌對方。」冠冠和老公和其他情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很勇敢面對體重問題,而且在婚紗照中盡力展現「胖胖的快樂」,例如新娘穿著大大的球鞋入鏡、新娘表演初次見面吃蛋糕舔盤子的糗態、新郎摸著新娘肥白如「茭白筍」的小腿等,和其他新人努力減肥的狀況大相逕庭。

   
由於冠冠和老公很放得開,大開自己的玩笑,婚紗照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有人說冠冠甜蜜的模樣好似藝人王月,也有人看了掉眼淚,冠冠的學生看到照片笑不停,覺得老師真大膽,穿超大號球鞋拍婚紗照。「不過並不是一面倒地叫好,也有些家族長輩認為我們太搞怪,根本是醜人多作怪,還有些網友勸我們有空要減肥,這樣胖下去影響健康。」

  
某位大專院校講師在網路上看到婚紗照後,寫信向冠冠借照片,要拿來當「性別意識」課程的教材,希望能打破學生「減肥才能美麗」的觀念。冠冠很有成就感地說,他們這一對平常就欣賞自己和對方的「胖」,拍照、公開照片也把一切擔憂拋開,如果能因此鼓勵更多人欣賞自己的缺點,將是他們走入禮堂前,最有意義的事情。

 

*理論基礎 

壹、問題成因分析

一、心因性厭食症診斷標準

()定義︰心因性厭食症,其基本特質是患者拒絕維持最低的正常體重,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及針對自己身材及體形大小有顯著知覺障礙;心因性暴食症,其基本特質一是暴食,如不斷的吃一直到自己受不了為止,一是為避免體重增加所採取的不當補償方法,如催吐、灌腸、吃瀉藥等。

()診斷:可依照DSM-IV在飲食疾患上的診斷特質來判斷。

                            a. 心因性厭食症︰可從下面幾項特質來做初步的判斷。

1.體重相對於其年齡和身高而言是低於最低正常水準的,兒童或青少年則是沒有增加預期應增加的體重。

2.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或變胖,即使體重下降仍不能消除此害怕。

3.對自己的體重及身材過度看重,甚至有扭曲的現象,嚴重影響其自尊心。

4.生理功能失調,女性則是因為動情激素減少導致無月經症,男性則是睪丸激素質降低。

5病識感,通常由家人或周遭的人發現送醫。

                           b.心因性暴食症︰可從下面幾項特質來做初步的判斷。

                               1.通常在兩小時內吃下的食物量絕對多於大多數人在類似情境下所能吃下的食物量。

2.缺乏自我控制感,但並非完全無法控制,如有人突然的出現則會停止吃的行為。

3.重複使用不當的補償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如催吐。

4.不當的補償行為每週至少兩次而且持續三個月以上。

5.我的體重及身材過度看重影響其自尊

二、心因性厭食症問題成因

()個人因素

       1.自主能力的問題                   

有些學者認為容易罹患此疾患,和自主以及掌控自己身體的困難有關,這

些學者形容這樣的困難為「個人的無能力感」。對傾向發展飲食疾患的人來說,面對這樣的無能感,她的身體便成為自主、控制與認同的象徵來源,接著,她可能將苗條曲線解為獨特性的徵兆,而將減重和杜絕食物視為自我控制的象徵

 

          2.自尊的缺失

                   人們會建構一些有關自己的信念和形象,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概念」。個人接受自我概念的程度就是「自尊」。自尊特別低的人,在生命中決定性的重要時期,可能會轉向外表取向的標準,以提高虛假的自我價值感。可悲的是,節食的努力不僅無法釐清問題,也不能長久地提昇自我價值。

 

          3.完美主義和自我控制的驅力

                     完美主義在有飲食疾患者中是很常見的。很多因而受苦的人嘗試迫使自己更努力去達到完美,以消除她們內在的無能感。令人訝異的是,完美主義實際上更增強了無能的感覺,讓她再一次體驗失敗。每一次基於求完美的驅力,設定了不實際的高期待,就又加強了自己無能的感受,因為她設定的標準通常是不可能達到的。

 

          4.害怕成熟

飲食疾患經常發生在正經歷許多改變(性、生理、情緒)的階段中的青少年。由兒童期過渡到青少年期,會出現許多改變,而再一次,當他由青少年轉變為成人時,改變又會伴隨而來。有些人就是沒有辦法因應這些改變,而這些階段通常都伴隨體重上升而這可能是誘發因素。青春期早期,以及年輕時期「過重」的傾向,都較易於發展出飲食疾患。害怕成熟以及害怕成熟所需漸增性獨立,可能會讓人想辦法去處理或逃避這些害怕。在青少年時期發展出飲食疾患的人常常像是「卡在童年」,而且沒有得到能幫助她們發展出成人思想的鼓勵。取而代之的,是她們常以極端的方式,像小孩子般地思考(好或壞,全有或全無)。她們視自己不是瘦就是胖,看不到屬於健康體重的中間地帶。這種二分法的思考方式,惡化了飲食疾患。

5.神經傳導物質及荷爾蒙的失調

 

 ()家庭因素

                有些人傾向於把飲食疾患的責任,歸咎不良的家庭溝通和關係,但事實上,究竟是飲食疾患是因家庭溝通不良而造成的,還是飲食疾患造成了家庭的一些問題,是很難界定的。某些特質已被確認可能使個人傾向於形成飲食疾患,包含了以下幾項:

        *家中缺乏處理衝突的方法。

*父母過渡保護。

*僵化、不變的教條,拒絕妥協。

*世代間的界限模糊(例如:女兒承擔了許多通常是和母親相關的角色)。

*父母的高期待。

*有憂鬱或酒癮的家族史。

*有被性虐待或身體虐待的經驗。

                    重要的是,要注意單是家庭問題本身並不會產生厭食症或暴食症,家庭狀況導致 個人形成飲食疾患的說法,解釋得太過簡單,也並不公平。將厭食症和暴食症視為多面向疾患的重要性應該被重視。

 

()社會因素

             1.要求瘦的社會壓力

                        來自當代西方的社會文化,明確地傳達出女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要看起來有吸引力,傳播媒體維持並加強了這樣的看法。女人的吸引力也和她維持年輕貌美的能力連結在一起,特別是維持像青春期前少女的體態

 

             2.女性角色的轉變

                        現今的女性被一些她們們應該要成為女超人的訊息所轟炸,除了要維持完美的身材外,還必須有完美的事業、完美的婚姻,且必須是完美的母親。在嘗試「擁有這一切」的壓力下,很多女性會覺得她們的生活失控了。體重有時會被視為在生活上她們可以堅持自我掌控的領域。而讓這個狀況更惡化的是,大多數的女性都運動的事實,且通常不是為了身體健康而運動,而是為了控制體重。而現代的文化裡,健康實際上並非節食和運動最根本的目的,美麗才是,健康的顧慮只是為這些行為賦予正當的理由。

 

            3.對肥胖的偏見

                        有偏見地反對肥胖,是少數社會仍認可的偏見之一。如果我們想要瞭解飲食 疾患,必須對社會所加諸肥胖的標籤有所瞭解:「肥胖的人比不肥胖的人吃的多」「肥胖的人比不胖的人有更多的心理問題」「長期以節食作為治療的方法是成功的」而根據許多研究顯示,上述的偏見不但沒有根據,甚至可能與事實剛好相反。 

 

飲食疾患徵兆

 

厭食症

暴食症

生理

*體重突然不正常地減輕15%以上並找不出疾病原因。

*月經不規則,甚至沒有月經。

*婦女的臉毛或體毛增加。

*皮膚發黃、乾燥,或蒼白。

*貧血、骨質流失、關節腫脹。

*低血壓、心跳變慢、冷敏感。

*指甲和頭髮脆弱。

*心率不整、便秘。

*鉀含量過低。

*嚴重者會導致個人地死亡。

*由於經常嘔吐,胃酸造成牙齒琺瑯質受損,蛀牙,或牙齦的問題。

*嚴重者會導致死亡,死亡率5-20%

*電解質失調:疲倦、肌肉無力、肌肉痙攣、激躁。

*經常有一些腸胃的不適:腹脹、飽滿感。

*反覆的嘔吐造成食道或喉頭的疼痛性發炎,並且可能令食道的表面裂傷。

*瀉劑的濫用,會造成胃部的不適、絞痛及經常性便秘。

*腸壁因為沒有機會吸收脂肪、蛋白質及鈣離子,身體更加虛弱。

*身體較腫脹,因為瀉劑或利尿劑的使用,常造成體液流失及反彈的體液滯留現象,使得個案看起來較腫脹。

心理

*扭曲自己身體的形象-即使體重遠低於正常值很多,仍自覺太胖。

*強烈地害怕增加體重。

*沮喪、情緒化、缺乏耐性、不喜與人交談、交往。

*易怒。

*變得孤獨。

*憂慮、焦慮,時常懷疑自己太胖。

*會有自殺的念頭。

*往往在大量進食後,會有羞愧、罪惡的感覺。

*過度重視身體的比例和食物的攝取。

*憂鬱。

行為

*吃東西吃的極少,而且在體重大量減輕時仍然節食。

*強迫性運動。

*經常服用藥房買的減肥藥或瀉藥。

*衣著不整、衛生不佳。

*會無法控制地、定期地(約每週二次)暴飲暴食。

*每日吃得太多,大約一日二千至四 千卡路里

*經常吃得太多,然後偷偷跑去嘔 吐。「扣喉」--自行催吐。

*待在浴室的時間極長,尤其在飯後。

*有經常嘔吐(眼睛充血)或服用瀉藥、利尿劑(暈眩)的徵兆。

*強迫性運動。

*會因暴食感到慚愧,所以會盡量去隱藏這陋習。

*約有三分之一的暴食患者,過去曾有厭食症。

                    ※【另類分類】--有些學者把飲食疾患的患者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精神官能層次」的患者。

這種患者的心理成熟,但敏感、挑剔,有完美主義傾向,吹毛求疵,很在意自己的身材,幾乎把精力都放在這裡,因此飲食控制得很差。這類患者比較好治療,甚至有與醫療人員經過十次的治療即獲得改善的。患者很可能只是被一個想法困住,對於飲食及身材有錯誤的概念,因此經過衛生教育、上一些課後即可改善。

()第二類是「憂鬱性人格層次」(不是憂鬱症)的患者。

這類患者的人格已固著於某些現象,悲觀、放不開、比第一類患者更深的人格障礙,不相信自己的疾病可以好起來,每天對食物及對自己都沒有自信,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對自己、未來及世界都顯得很悲觀。這類患者如果只以鼓舞的方式,是不容易馬上改善的,治療必須較長的時間。

 ()第三類是「邊緣性人格層次」的患者。

這類患者人際關係不穩定,無法與人維持長期正向的關係,可能與一好朋友友好了幾個月,又發生強烈衝突而無法相處(例如患者可能要求好友對他要百分之百的好,如果有一點點不好或患者認為不夠好,兩人就會發生衝突),越久,周圍的人可能就會越怕他,而更交不到朋友,因此患者會空虛不已,甚至使用藥物、酗酒等,使性格變得較亂,人際關係也變得更困難。這類患者最難治療,支持性的心理治療很重要,且是治療的第一步必須要做的。因為不容易與人建立關係,治療很難成功,但如果努力與患者維持正向關懷,也有治療成功的案例,因此要有長期治療的打算,而且要個別治療,團體治療很難成功(因為人際關係困難),也很可能在多年的支持性心理治療之後,才能開始真正的治療。嚴重者必須住院治療。這三類飲食疾患的患者,常與精神官能症、憂鬱症、邊緣性人格等的患者症狀很像,不過第一類患者的人格尚健全,第二類患者的人格也還健全但悲觀的個性不易改變,第三類患者則雖然不到精神病患者的程度,但人格已經亂了,症狀與邊緣性人格疾病的患者很像,但較為短暫。通常治療分為二大類,包括支持性及反省性的治療方式,針對不同的患者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但對於生活較混亂(如第三類患者)的患者而言,反省性的治療方式,患者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必須從支持性治療方式開始,對其行為大多給予支持性的態度。例如治療時,治療師問患者為何有此行為,患者可能很不合作的回答:「怎麼樣,不行嗎?」此時治療師不會要求患者反省,反而可能會先支持的說:「很好,你肯用說的,而不是一直喝酒、吃東西來解決。」對於成年的飲食疾患患者而言,比較可以用門診的方式進行治療(年紀較小的患者則常需住院治療),因為成年人較能配合定期性的治療,知道定期治療的重要性;較為嚴重的第三類患者才需要住院治療。

貳、問題輔導策略

                      普遍來說,患上飲食失調的人一般都會否認自己的飲食習慣有問題,所以很難令他們接受治療。所以約百分之九十的這類病人是沒有接受治療的。下面我們將分為三個層面,包括學校、家庭及醫院所能為飲食疾患者做的處置。

                 一、學校方面

                 ()預防階段

1.班級輔導~

目標:(1)建立學生正確的飲食觀

 (2)建立良好的身體形象概念

(3)壓力與情緒的紓解與控制

(4)傳媒對身體意象的影響

(5)對暴食、厭食症等飲食失調的了解及判別(強調若是自己有這些症狀,及早治療是對自己較好的方式)

2.個別諮商

由學生的資料或是導師提供對學生的了解及觀察資料,篩選可疑學生,進行個別諮商了解學生的狀況。

步驟:(1).先與導師會談,了解老師觀察到學生的狀況為何

 (2).與家長溝通學生在家中的狀況,以更確定學生是否有厭食症或是暴食症的症狀。

諮商目標:(1) 了解學生在飲食的習慣與觀念(厭食與暴食的診斷)

(2) 確認學生在生理上的健康狀況若是老師與學生會談過後,覺得學生可能患飲食上的疾患時,應與家長溝通要對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處理,協商如何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

 3.團體諮商

可以運用REBT的理論基礎及團體進行方式,設計有關探討自我概念的團體。其目標在使學生從探索身體意象、觀念、想法,進而能自我肯定。

                4.座談

大型演講,包括屬於親職方面的教育及針對學生、一般教師的教育。可結合

社區中的有關單位,例如:精神醫療單位、心理衛生機構等。親職教育目標:

(1)對於健康飲食有正確的概念。例如:可邀請醫院的營養師來講習「吃出健康吃出美」。針對一般教師的座談目標

(1)讓老師認識基本的病理

(2)了解判斷飲食性疾患病徵的指標

             5.主題輔導週

                          ()在輔導室的學期工作計畫中排定有關“生理與心理健康”週,班級輔導或是大型講座可配合此週來進行。亦可針對普通教師實施教育或是製作宣傳手冊。          

()發現疑似案例的處置階段

若是由學校教師或是同學發現有學生的身體狀況疑似患有飲食性疾患,學校方面可由導師或是輔導老師通報學生家長,告知學生目前的身體狀況,並依病情而定適時送醫

           ()治療階段

 (1)導師及輔導老師:若是學生的病情嚴重至需要住院者,則學校教師需要做的事情是─隨時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繫,了解學生的身體及心理狀況。

(2)輔導室:輔導室可以做的工作包括提供家長或是導師諮詢及個別諮商。因此輔導老師必須對治療的過程、家長應有的態度有初步的認識及了解,以利提供導師或是家長所需的資訊。若是學生能按照平時來學校上課,則輔導室必須對此學生實施個別諮商,其目標如下:

a.發現致病的主要原因

b.解決或降低生活壓力,學習因應壓力的方式

c.讓學生情緒適當宣洩及給予支持

d.增進社交技巧的技能

  e.提高其自信與自尊

另外,由於此患者可能會有憂鬱,甚至自殺的念頭,輔導老師必須特別注意。

                 二、家庭方面

                   下面是針對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疑似飲食疾患的症狀時可做的處置。

                   1.以下是家長在處理上及與孩子溝通上要注意的事情:

(1)仔細觀察並紀錄孩子在家中的行為及異常的訊號,例如:孩子破壞了家中的規則,這可能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在家常穿寬鬆的衣服;深居簡出,行事不欲人知;家中浴室常有嘔吐的痕跡;在浴室中待很久

                    (2)夫妻雙方須先溝通,取得一致的意見,意即雙方都要同意且堅定讓孩子尋求醫生的協助是必要的辦法。

(3)找一個適當的時機與孩子談話,坦白的告訴孩子你所看到的一切,而且也因為對孩子的關心,所以無法忽視自己觀察到孩子在家中的表現。例如:「我聽到你吃完飯之後吐了」。不要用不具體或是不著邊際的描述來說,例如:「你好像每個晚上都在浴室待好久」。

(4)事先先想好應如何以最有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關切,雖對孩子明說,但是並不指責或是責怪。並將自己的感受、你看到他態度與行為的改變、你所擔心的事,一 五一十的告訴孩子。因為用自己的觀點來陳述,例如:「我擔心…」或「我注意到…」,會降低指控的可能,例如:「你傷害自己和大家」或「你到底怎麼回事?」

(5)不要去評斷孩子的感覺,例如:「這麼折磨自己,你一定很不快樂」,因為如果 父母為孩子的感受貼上標籤,或是指責怪罪他的飲食失調讓一家人活受罪,如此會讓孩子更加覺得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

(6)將想讓孩子接受治療解釋為「讓醫生做身體檢查」,而不需叨叨絮絮的談他飲食習慣或體重。並讓孩子知道因為你關心他,因此堅持要他去看醫生

2.同時家長也必須要具備一些對此類疾患的初步認識。如以下說明:

(1)治療厭食症最大的困難在於患者通常缺乏治療動機,即使家人、親友都煩惱不已,患者仍然覺得自己一切如常且通常抵死不承認自己有身體或是心理有問題。

(2)厭食症在絕食狀態時,神經、新陳代謝與荷爾蒙的改變,會干擾他正常的思考與情緒,所以不能寄望他在此絕食狀態時,能承認自己需要立即看醫生。

               三、醫院方面

醫院主要針對飲食疾患者可做的部分著重於治療及追蹤方面。

 ()治療階段

飲食失調症的治療,包括生理上與心理上的治療,社區中的精神醫療單位、心理衛生機構等度多會提供完整的治療程序。治療的方式很多,例如住院治療、行為治療、認識治療法、團體治療、家庭治療等。

(1)住院治療法

                住院治療對於這類病患是很重要的。患者的體重會不斷的下降,而送醫予以靜脈注射可以幫助他們維持生命。首要的目標是提供營養支持,幫助病患增加體重,但需要提醒家人的是,把焦點放在患者每天攝取了多少熱量,而非體重增加了多少,所以必須紀錄每天的飲食。

(2)行為治療法

行為治療是把患者隔離,利用用餐時間制讓患者有規律地進食,若患者的體重增加,可以以看電視、寫信、出外散步等作為獎勵。

(3)認識治療法

父母需鼓勵子女探索社會標準對自然美的看法,使他們明白過重或過輕都是不健康的;教導子女怎樣保持正常的體重,避免用節食或嘔吐的方式來減輕重量。認識治療法亦可使患者明白到均衡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自己控制體重,比極端的節食健康及有效。

(4)團體治療

利用團體治療的方式,可以降低患者的害羞、孤立、秘密的感覺,並能增加現實感、培養社交技巧及溝通的能力。

(5)家庭治療

在家庭的環境中治療孩子為最有效的方式,家人對治療的參與與投入是十分重要的。此家庭治療的方式可以建立健全的家庭支持系統。

        a家庭治療的對象並不限於患飲食失調症的人,而是整個家庭的成員;每個家庭都會設定治療的目標,所有接受治療的成員都必須清楚這個目標,並對達成的方式有一致的意見。例如家人的初步目標之一,是轉移自己對飲食失調者吃東西的注意力,盡量不要在用餐時過分干預、勸誘,而在非用餐時間提醒他自己所做過的承諾。

b學習另一種語言:緩飲食失調的人將「症狀」(無論是節食、激烈運動、或暴飲暴食與吐瀉)當成了一種語言、在家庭中的溝通方式。這些症狀可能是說:「我很痛苦……」、「我想控制生活,但不知從何下手」、「我想獨立」、或「我很怕……」。而家人對這些症狀所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大惑不解、管束、憤怒或想控制。為了要改變這種語言,治療需鼓勵家裡的每個人用「說話」直接溝通。這意味著孩子與家人都要學會以話語溝通情感。例如,父母不再連珠砲似地命令。患貪食症的子女不要暴飲暴食,而是說「廚房的食物不見了,我很難過。我不想對你發脾氣,我想幫助你。」這類的話坦白地表示感受而不批評、責備。

c建議以婚姻治療,讓父母反省自己的需求與關係。不是責怪父母,而是讓其了解、注重婚姻中的互相扶持、協議,阻止父母將孩子捲入他們的不合之中。

        ()追蹤階段

                        治療的結束很少是截然分明、絕對到此為止。飲食失調患者的體重會回升至可接受的程度,或二、三個月來不再大吃大喝,在患者治好那些症狀之後的數個月,仍需繼續治療,努力解決自己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培養出解決問題的其他方法,尋找不再以暴飲暴食-吐瀉之循環處理壓力情境的方式。治療會從每週一次會談,減少至偶一為之的追蹤治療。追蹤治療結束後,仍可不時以電話聯絡。由以上所述,在整個治療的目標大致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找到問題,設立目標。此時飲食失調者的身體狀況已有初步的改善:

厭食症患者體重不再下滑,漸有回升;暴食症、貪食症患者之暴飲暴食情形減少。

               第二階段,將重心轉移到妨礙孩子人格發展的心理問題,與未解決的家庭衝突。

必須找出家庭及生活上的壓力源,並學會其他面對壓力的處理方法。第三階段,一旦孩子的飲食問題不再、家人有更好、更有效的共處後,需要每隔數個月接受一次追蹤治療。

 

 、結論

「飲食性疾患」雖然可能會在復發,但大部分的患者在經過治療過後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其中有較好的預後因素是:1.第一次發病時很年輕2.已經回復正常3.病前有較好的學業及工作背景。較不好的預後因素是:1.男性2.暴食症併有厭食症者3.曾因此病住院4.病態的個人及家庭5.為藥物濫用者(例如:酒精、煙毒)。總之,厭食與暴食都是病態,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除了生活上須注意飲食之外,亦應保持適當的運動,萬一發生飲食障礙的情形時,應請專科醫生診治才為良策。而此類飲食性疾患在目前競爭壓力環境大且太過強調女性身材的社會中,或許在未來也會漸成為一種流行的文明病,所以需要對此議題有更多的了解。而在學校教育的部分,是我們身為輔導工作者的責任之一,增加對此疾患的了解及預防、輔導及治療的專業知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參考資料 

1. 馬沙•加博 著 羅竹茜譯 (1992)如何幫助子女控制體重業強出版社 台北。

2. 陳慈恩 著 松得醫訊34期 第2-9頁 台北市立療養院出版 台北。

3. 孔繁鐘 編譯 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 合記圖書出版社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