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家都是

 


活動名稱:我們一家都是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5級  葉昭君

 

活動名稱

我們一家都是

活動時間

50分鐘

人數

45

地點

一般教室

對象

 國中一年級學生

器材

學習單×2

理論背景

見附錄

設計者

葉昭君

教學目標

對於家庭的功能及重要性有更深入的體會和認識。

改善家庭中的溝通,促進家庭中的良善關係。

建構出心目中美好家庭的藍圖。

活動目標

時間

教具及資源

 

 

 

 

藉由活動的進行,引發同學對家庭的功能有一些覺察。

 

 

 

 

 

 

 

 

 

 

 

 

了解家庭事件對家庭氣氛的影響,並學習如何改善及營造更好的家庭氣氛。

 

 

 

 

 

 

 

 

 

構出自己的家庭藍圖,對家庭的未來有更多的憧憬和希望。

一、活動介紹

 

二、暖身活動─老鷹抓小雞

【指導語】

請同學分成五組,也就是九個人為一組,每一組派出兩個代表,其中一位同學擔任老鷹的角色,另一位同學則擔任母雞的角色,遊戲進行時,這五隻老鷹只能針對不同組的小雞們進行捕捉,被捕捉到的小雞則必須退出場外,而母雞的責任便是照顧好組內的小雞,避免被老鷹抓走了。最後,留下最多小雞之組別為優勝。限時6分鐘,計時開始!

 

【指導語】

剛剛的遊戲讓我們知道,家庭就是這個母親的角色,它保護我們免於挨餓受凍,雖然我們在家庭裡也會有許多不愉快甚至是衝突的事件發生,但也有很多溫馨和快樂的故事,接下來,我們就進行下一個活動。

 

三、發展活動─家庭氣象台

【指導語】

家庭氣氛就像變化多端的天氣一樣,時而陰雨時而放晴,現在,你就是自己家裡的氣象觀測站。活動單裡面請寫出家裡發生過的事件,並選出這個事件對家庭氣氛的影響,最高興的選大晴天,最悲傷或最生氣的選與雷雨天,共分成大晴天、多雲、陰雨天、雷雨天。寫完之後請在小組內互相分享,並思考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使家庭氣氛變的更好,待會徵求同學上台分享。

 

【指導語】

家庭中的每一為成員都很重要,我們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了解每個家庭成員的想法和感受,每個家庭都有喜有悲,試著與家人溝通交換彼此的感受,才能營造更好的家庭氣氛。

 

 

四、綜合活動─我心目中的家

【指導語】

每個人家裡都有些家庭藍圖,在活動單裡面,把自己想要營造的家庭模式寫下來,可以在小組裡面分享或者自己收藏起來。

 

今天的活動就到這邊,希望你的家庭藍圖可以完成甚至實現,這都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

2”

 

 8”

 

 

 

 

 

  

 

 

 

25”

 

 

 

 

 

 

 

25”

 

 

 

 

 

 

 

 

 

 

 

 

 

 

 

 

 

 

 

 

 

 

學習單一

 

 

 

 

 

 

 

 

 

 

 

 

 

學習單二

 

*附件

[附件一]學習單

 

事件

大晴天、多雲、陰雨天、雷雨天

 

 

 

 

 

 

 

 

 

 

 

[附件二]

我心目中的家                 

 

 

 

 

 

 

 

*理論基礎 

社會學習理論要點

1. 兒童的行為可藉由示範學習而形成

兒童可藉由觀察別人的行為和別人行為的結果來學習。而觀察的歷程是:示範事件注意歷程保留歷程(保留示範行為之重要特徵)模倣動作歷程動機歷程倣同表現。

2. 兒童的行為可由行為結果而修正

行為結果乃社會學論的重點之一。行為結果具有下列功能:(1)傳遞行為訊息-何者行為可得獎勵,何者行為會得懲罰;(2)動機 - 行為前,過去自己或別人所得的獎勵/懲罰的行為結果有增加/減少行為表現;(3)增強 - 根據行為後之內在、外在或附帶之行為結果來修正行為。

3. 兒童會儲存行為

兒童儲存經由直接經驗或觀察所得之情境-行為-行為結果之訊息,並於類似的情境下,加以衡量、判斷及選擇而後做出行為。

人際發展

依附(attachment)情結

Ainsworth的實驗,以其設計的「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最具特色。陌生情境大體包含7個片段(episode)(見表)。

片段

現有的人

情境變化

1

母親、嬰兒

進入房間

2

母親、嬰兒、生人

生人進入房間

3

嬰兒、生人

母親離去

4

母親、嬰兒

母親回來、生人離去

5

嬰兒

母親再離

6

嬰兒、生人

生人進入

7

母親、嬰兒

母親回來、生人離去

圖是一個典型的結果(Ainsworth and Bell, 1970),由圖可見,母親和一歲左右嬰兒進入一新環境裡,嬰兒啼哭的比例並不高,但陌生人加入以後,探索行為(exploration)明顯降低,哭啼開始增加。若母親離去,哭啼增加一倍,母親回來以後,哭啼會降低,但已無法回到最初的狀況。嬰兒獨自在房中哭啼最高;若生人進入,哭啼會略微降低,顯示生人也稍具安撫作用。

Ainsworth由實驗發現,約60%65%的嬰兒,親子依附發展正常。這些嬰兒在第四段情境(也就是母親離開後,再回到房間),會趨向母親,要母親抱,或安撫情緒,這種反應在第七段情境(母親再次回來),更顯得急切。依附關係發展正常者,母親應是嬰兒求助或情緒不穩定時,最有效的安撫者。但約有10%15%的嬰兒,在第四段情境或第七段情境對母親回來時有亦趨亦避的情形。Ainsworth稱這群嬰兒為矛盾型(ambivalent infants)。嬰兒一方面想求助於母親(趨前),一方面似乎對母親的離去充滿敵意、憤怒,因此也會拒絕(躲避)母親的安撫。另外約有20%的嬰兒對母親的離去(情境3、情境5)似乎完全無所謂,並沒有哭鬧的情形,而母親回來時,嬰兒完全不理會母親。這批嬰兒的依附關係是不穩固的(insecurely attached)。

什麼原因造成上述的差異呢?

一個專注的母親,由嬰兒的訊號裡通常可以辨別嬰兒的需求,或意識到嬰兒的心理狀態,從而滿足其需要。從這個過程中,嬰兒學習到自己可以透過某些行為(哭、笑)影響外在環境,同時外在環境有某些可以預期的韻律。這是建立穩固親子依附的重要心理基礎。Ainsworth的資料又顯示,如果母親本身處於不安或心理壓力下,她對嬰兒的反應就可能失常,連帶也會造成嬰兒依附發展的失常。

父親與嬰兒的社會依附

嬰兒社會情緒發展的過程當中,父親一直是被冷落的角色,因為父親終日忙於家庭生計,在家的時間較少,與嬰兒間處時間也較少,影響無足輕重,然而自八0年代之後,心理學家發現只要父親常與嬰兒接觸,亦能正確的瞭解嬰兒所發出的訊號的意義(Belsky et al.1984)。藍波(Lamb1981)發現許多嬰兒均與父親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父親亦能如母親一般的安慰嬰兒,使苦惱的嬰兒平靜下來,成為嬰兒探索環境的安全堡壘,凡是母親所能扮演的育兒角色父親都可以做到。

養育方式

父母親的教養行為可歸納下列三種類型:

權威型authoritarian)的父母親,常以絕對的標準來衡量子女的行為,非常重視父母的權威,強調子女的絕對服從,尊重工作、秩序與傳統,不太鼓勵意見的表達與親子間的溝通。

容忍型permissiveness)父母親對子女的控制最少,接納子女的一切衝動,期望與行為,很少使用懲罰與要求,完全讓子女自主。

權威開明型authoritative)的父母親期待子女表現成熟的行為,訂定合理的行為標準,然後以堅定的立場去貫徹始終,鼓勵子女的獨立性與個別表現,親子之間採用開放的溝通、尊重子女,但必要時仍然會使用父母的權威。

 

*參考資料 

http://210.60.194.100/life2000/lesson/lesson_ref3.htm

http://140.123.185.50/generalpsy/chap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