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ㄅㄨ!ㄅㄨ!親子列車進站囉』親子關係

 


活動名稱:『ㄅㄨ!ㄅㄨ!親子列車進站囉』親子關係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5級  江鈴珍

 

活動名稱

 

『ㄅㄨ!ㄅㄨ!親子列車進站囉』親子關係

 

活動時間

50分鐘

次數

第一次

地點

普通教室

對象

國二學生

器材

碼錶、麥克風、影片、電影播放設備、學習單

設計者

江鈴珍

教學目標

在人生的道路上,親子關係常常成為個人的重要議題。親子關係的好壞不僅會影響個人與父母的互動情形,更甚者將會影響個人生活的許多層面。所以,影響力不可小覷。此次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於跟團體成員共同討論親子間的相關議題。藉由電影引起大家的共鳴,以開放式的討論與分享,讓成員能有所獲益,進一步達到改善親子關係的目的。

具體目標

活動流程

時間

教具及資源

 

 

 

活絡氣氛,增加團體成員的交流,具有開場的作用。以遊戲的方式讓此次活動的主題更加突顯。

 

 

 

 

 

 

 

 

 

 

 

將主題以電影情節帶出,讓大家在觀賞影片的同時,心裡會有所感受與觸動,引起大家的共鳴,激發大家的思考!

 

 

 

 

 

 

以電影情節為出發點,激發團體成員對與雙親相處模式進行思考。藉由共同討論與分享回饋,讓成員獲得支持及建議,間接地讓有需要的人得到協助。

 

.暖身活動→家庭大風吹

【指導語】

現在,我們要進行一個活動。待會,老師會講解規則,大家要注意聽喔!這個遊戲叫做「家庭大風吹」,三個人為一家,分別為爸爸、媽媽、孩子,在遊戲進行期間,身分不能變換。然後,大家要擺出這個動作(示範組),以顯示你們是同一家的。

接下來老師先當小天使來發號指令,當小天使說「爸媽去散步」時,所有的爸爸跟媽媽都要離開原來的家,換到另一個家庭;當說「孩子捉迷藏」時,就換孩子要跑了;當說「全家去郊遊」時,全家都要換喔!每次換完,都要擺好姿勢喔。

PS.

(1)    若多了一個人,可以先請他當小天使。之後,請其他人輪流擔任小天使(用自願或抽號碼的方式),讓大家都能玩到遊戲。

(2)    若多了兩個人,可讓其中一個人當小天使,另一個人負責計時,一輪玩四分鐘。同樣的,每換一輪,此兩個角色就要換其他人來擔任(採自願或抽號碼的方式)。

【進行活動】

【結語】

好啦,大家都活動到筋骨了吧,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這次課程的主要活動了,請各位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主要活動-電影欣賞『喜福會』

【指導語】

相信每個人跟自己父母親的相處情況都是很不一樣的。當然了,可能也有很類似的情況。現在,我們要看的影片是描述四對母女的相處模式。各位同學在看影片的時候,也可以想想自己的情況跟片中所演的是不是有些類似或完全不同呢?現在就一起來欣賞吧!

【影片開始播放】

【結語】

看完影片,相信大家都已經大概了解劇情了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感觸?現在請大家整理一下情緒,待會我們就要進入討論的活動囉。

.討論、回饋與心得分享

【指導語】

看完了這部影片,大家有什麼感觸呢?雖然,影片內容說的是四對母女的相處情況,不過,大家都可以試著回想自己在家裡是怎麼跟爸媽相處、互動的。大家可能會有許多的感觸或啟發,待會,我們會一起討論,也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

【結語】

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都是很特別的,有的時候可能相處融洽,有的時候可能有些許的衝突發生。而家庭中所發生的一切可能對自己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老師希望在這次的課程中,大家能有所體會與獲得,讓家庭的氣氛能夠和諧融洽。

 

 

 

3

 

 

 

 

 

 

 

 

 

 

12

 

 

  

 

1

 

20

 

 

 

 

14

 

 

 

 

 

碼錶、麥克風

 

 

 

 

 

 

 

 

 

 

 

 

 

影片、電影播放設備、麥克風

 

 

 

 

 

 

 

  

 

 

學習單

 

*附件

[附件 一]

ㄅㄨ!ㄅㄨ!親子列車進站囉

學習單 

1.      在這部影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情節?為什麼?

 

2.      看了這部影片,是不是心中有些啟發與觸動?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3.      如果要你/妳為自己的家庭取一個名稱,你/妳最想取什麼名字?為什麼?

 

*附錄

[附錄二]

劇情介紹-喜福會

有一隻鴨子,他一直不甘心自己是鴨子,因此一直伸長頸子想作天鵝,沒想到後來它真的成了天鵝。 電影「喜福會」,是說著四對母女的故事。每個母親都被她成長中的社會視為鴨子、不值一愛的被輕賤,但她們不甘於這被輕賤的命 運,為自己的命運孤注一擲奮力一搏,終於給了她們女兒尊貴的身份與地位。她們正像伸長脖子的鴨子,終能留給女兒天鵝的羽毛,與充滿愛與尊嚴的未來。

  四個母親中就有三個,反應出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女性的不公平對待,她們不可能掙脫,除非離開孕育這傳統文化的土地;但很奇怪的是,當她們到了美國社會,掙扎奮鬥出另一種人生,想給女兒另一種命運以後,卻發現女兒承襲著自己的過去,用另一種方式重蹈人生的悲劇,唯一自小反抗母親的女兒,又特別的會被母親「我不贊同」的沈默所干擾,徹底的失去了自信與自我。

  於是母親必須跟女兒和解;母親必須透過講述自己的故事,賦予女兒堅強的力量與自信;母親必須伸出援手,讓女兒及早阻止悲劇繼續搬演下去。這種母女間「命運遺傳」的關係,將母女間的特殊情感發揮的很耐人尋味。

  導演透過最後一個故事,將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女性的處境,從傳統文化的困境,擴大到戰爭逃難下身為母親的悲劇,並用此故事交代出母親給女兒天鵝毛的深深祝福;而這個天鵝毛的比喻,也將所有的故事畫龍點睛的串連成一體。

  因為電影專心著重母女關係,看這部電影無法避免的,會讓女性觀眾,被引入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的思考中,感動之餘,也會想說說自己的母親、以及成為母親的自己的故事。

片名: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

導演:王穎

演員:Tsai Chim

            Tamlyn Tomita

            France Nuyen

            Lauren Tom

            Lisa Lu

            Rosalind Chao

            Kied Chinh

            Ming Na 

*理論基礎 

依附理論之內涵

Bowlby1960年代提出依附理論至今,愈來愈多的學者主張,依附是一種生命全期的現象(lifespan phenomenon)(Antonucci, 1976; Kalish & Knudtson, 1976; Lerner & Ryff, 1978,引自孫世維,1994),在任何年齡,都有促進個人發展與調適的功能。依附理論的發展是為了解釋依附行為的屬性以及孩子和成人個體對特定對象的依附。以下,我們來看看「依附理論」的各個內涵:

一、依附與依附行為:

1.依附(Attachment

Bowlby對「依附」的定義是:「說孩子依附於某人是指他對某個特定人物或在某個情境有強烈尋求親密和接觸的傾向,特別是孩子害怕、疲累或生病的時候。這是孩子們會有的行為特質,這個特質改變不易也少受當下情境的影響」。而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依附」有三個解釋:「第一指人際間在情感上甚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第二指嬰幼兒期接近依賴父母,惟恐父母離開的情形;第三則指某一刺激與某一反應發生聯結以後的情形。」

Bowlby和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對「依附」的解釋,可以得知「依附」除了是一種行為特質,還意指個體與依附對象之間情感的連結之複雜的張力關係。

2.依附行為(Attachment behaviour

依附行為是指孩子汲於去得到或維持希冀的親密關係所表現出的行為方式。在同一時間下,某些依附行為會出現或消失,也可能高頻率出現,端賴情境而定。(Bowlby,1982

「依附」行為不只在人類身上出現,也會在鳥類或其他哺乳類動物身上觀察到。因為人類的嬰兒出生時是如此不成熟和發展緩慢的個體,所以沒有一種生物像人類這樣依附行為出現如此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在依附理論裡,不用dependency(依靠、依賴)這個詞。這詞是來自於孩子依靠母親是因為他依賴母親以得到生理上的滿足。「依賴母親」和「依附母親」是兩碼子事。生命的前幾週,孩子毫無疑問是依賴母親,但還未依附。相反的,二、三歲的孩子卻會。Dependence指個體為了生存而依賴他人,有「功能」的意指;但是attachment是指一種行為並可加以描述。依賴一出生就有了,隨著個體成熟漸漸消失,但依附行為一出生是沒有的(Bowlby, 1982),是後來經由和依附對象之間的互動而產生連結。

二、「依附行為」萌發之理論假設:

() 精神分析學派對孩子起始依附行為的四種理論(Ibid, p.178):

(1)   孩子有許多心理需求必須被滿足,特別是餵食和溫暖。嬰兒很自然地開始對接觸「人」有興趣(尤其是媽媽),這是母親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的結果,以及嬰兒很自然地學習到母親是他滿足的來源。

(2)   嬰兒有接近人類胸部、吸吮的傾向。他很自然地學習到接近胸部,就有媽媽。

(3)   嬰兒有接觸、傾依人類的傾向,這主要是為獲得食物和溫暖的需求所致。

(4)   嬰兒對於被迫離開子宮而憤恨,想辦法要回到那個狀態。

()  「依附行為」的方式

依此理論,吸吮、依靠、跟隨、哭泣、微笑等這五種類型的行為皆被歸為依附行為。

() 「依附行為」的功能

依附行為的功能之一是為了「生存」,剛出生的幼兒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因此與母親間形強烈的依附。然而,這樣的依附行為未必會因為生存技巧的日漸成熟而消失,依附關係持續到成年[1][1]。一旦依附關係受到威脅,都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換言之,「依附行為」除了讓個體得以生存下來的功能之外,還提供其它的功能,使個體和依附對象之間這樣的連結持續不斷。

三、「依附行為」的構成和發展:

「依附行為」不會隨著兒童時期的結束而結束,對於依附對象的選擇和親密的的需求一生都會存在。不管「依附行為」如何持續,方式卻隨著個體想達到的目標而不同,且變化多端。兒童的依附行為和母親之間成為一個偶然的互動狀態,當孩子依附的目標只是看見母親或更接近她,孩子就沒有必要「計劃」如何改變母親的行為,當其依附的目標是得到母親善意的回應時亦同;然而,當依附的目標是要求從母親那兒有更多的互動,那孩子就必須運用技巧讓母親回應他想要的行為。

孩子早期企圖去改變父母的行為是很原始的,如「拉」或「推」或者口是要求「來這裡」或「走開」。當他長大些,他會發現母親也有自己的目標,而且母親的要求會改變,這時孩子的依附行為就會變得更精密,但有時卻不太適用。例如一個二歲大的孩子,為了從母親那兒拿回被沒收的刀片,會用他的泰迪熊去賄賂母親。雖然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己能抓住別人想要什麼,但是這樣的能力也才剛萌芽,因為要能抓住別人的想法和意圖,必須有能力從「他人的立場」來看事情,這種能力發展較慢。這和皮亞傑所說的「自我中心主義」有關,孩子大約要到七歲大才有同理的能力。

當依附行為被以目標取向基礎所建構出之後,母子之間的關係便越來越複雜。既然二人可合作,也會難免有衝突。藉由分享共同的目標和參與計劃的達成,彼此有互相酬賞的感覺,並且可能互相認同彼此,這樣的互動關係就是同夥(partnership)。當然同夥關係也要付出代價,兩人既然都有個自的目標,在有合作關係之後,必有一方必須放棄或適應另一方的目標。大部分為了合作愉快,二方都會互相調整目標和要求,雖然衝突難免。例如,當有時候當孩子太過黏人,母親會叫他好好待著;但當在公共場所或逛街時,母親又緊抓著孩子。母親正是藉著有時鼓勵,有著不鼓勵,有時嘮叨、懲罰、賄賂的方式,來調整管控孩子對他的依附行為和親密的距離。當然,孩子也間接的改變母親對他的行為和親近。這中間包含了希望和警告。

孩子三歲以後,這樣的依附行為並不是減少,而是因為孩子對時間、空間認知的發展,使他們的依附行為轉化了,有其他的事物更引起他們的注意,使他們更能忍受母親離開身旁。

若問母親要給多少照護對孩子才是好的?這個問題就像問說「要給孩子多少食物才是對?」一樣,是沒有答案的,當然,在孩子生命早期是要按孩子的需要來決定(Bowlby, 1982)。

四、依附連結所伴隨的情緒狀態:

沒有其他的行為如同依附行為一樣是伴隨著那麼強烈的情感成份-愛(love)和歡愉(joy)。所以孩子若沒有受到依附對象的挑戰或情感被維繫的很好,則他們會覺得安全。但是失落的威脅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真實的失落會產生悲痛,甚至,會引發憤怒的情緒(Bowlby, 1982)。這一點在「分離焦慮」議題裡會陳述的更清楚。

五、依附理論概觀(Bowlby, 1980):

1.    依附行為被認為是個體達到或再獲得與依附對象親近關係的行為。只要依附對象是可得或能回應的,這樣的行為可能只需用眼睛或耳朵確定依附對象的所在位置並和其交換眼神或問候。然而,有些情況下,個體就會以跟隨、黏人、哭喊或呼叫的方式來引起照顧。

2.    若將行為視為動力來看,依附行為被視為與餵食行為和性行為不同,但至少在人類生活中是同等重要的。

3.    以健康的發展過程來看,依附行為是一種情感或依附連結。剛開始存在於親子之間,後來在成人和成人間存在。這種行為方式和情感的連結方式會在一生中不斷出現。

4.    依附行為就如其他本能的行為一樣,由行為系統來加以調節,並成為一目標導向的發展。其目標就是和依附對象在某種程度上的親近和交流。

5.    雖然依附的連結一直持續,但是卻在需要時才會加以運作出現,例如:在陌生,疲憊、威脅不可得或沒有回應的環境裡,而只有在安全、熟悉、並在依附對象有所回應時才會結束。所以當依附行為強烈地引發時,就可能需要依附對象去接觸、擁抱或再確定自己的存在才會終止。

6.    和依附對象的關係就如戀愛一樣,和一個所愛的人維持情感連結,當失去伴侶時會很悲傷。同樣的,被威脅要失去會引起焦慮,而真正的失去會引起痛苦,而這兩者都可能會有氣憤的情緒。未受到挑戰的連結關係是安全感的來源,而重建這樣的關係則讓人喜悅。因為這樣的情緒經常是個人情感關係的反應。

7.    依附行為是許多物種成長進化的特徵,因為它是個體藉著和照護者的接觸而得以生存的媒介,使個體免於遭受環境的威脅,保護個體不受寒、不受傷害、不會飢渴。

8.    依附行為的附加功能是個體可以得到照護,通常來自父母或成人照顧孩子或青少年,尤其當他生病、痛苦或年老的時候。

9.    雖然依附行為有它的生物性功能,但這並不表示若成年人有這樣的行為就是病態的或是不成熟行為的象徵。

10.個體依附行為會在其人格中組成而轉化為終其一生的情感連結型態。

 

 

*參考資料 

電影喜福會http://life.fhl.net/Movies/kiddy/Joy_Luck_Club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