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72變─生命教育

 


活動名稱:看我72變─生命教育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95級  楊明恩

 

主題名稱

看我72變─生命教育

適用年級

國二

適用人數

35

教材來源

自編、網路資料、書籍

編制日期

2005/1/5

單元時間

90分鐘

教學方法

講述、欣賞、活動等

帶領日期

2005/1/13

編製人員

楊明恩

教學資源

筆記型電腦、投影機、PPT、歌曲、CD PLAYER、眼罩、輪椅

教材分析

1. 生活中有許多不同背景、文化或是條件的人們,例如身心障礙者。

2. 了解進而接納、尊重他們。

3. 以正確的心態看待與對待他們。

學生分析

國二的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少不同的同學,例如國小或是國中分班前的同學;另外,在生活上或是居住環境週遭,多少會接觸到身心障礙者。此班之學生,雖未有身心障礙者,但是該校也依回歸主流之理念,有些身心障礙的學生在校園中。如何與那些同學或是人們相處,是學生有點疑惑的地方。另外,國二學生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對於自己與他人的覺察和理解已經到達可以發展此主題的認知水準。

理論基礎

(詳附錄1P.6)

問題成因分析

1. 人們對於較少接觸與了解者,會有刻板印象、偏見甚至歧視。

2. 人們容易形成一定的態度,包括對人或事物。

3. 身心障礙者回歸主流、走入社會,而社會未有足夠知識與之互動。

問題輔導策略

1. 讓學生了解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產生的原因與解決之道。

2. 試著以不同的方式改變態度。

3. 透過教育與活動,使學生了解身心障礙者,進而尊重、接納之。

4. 透過教育與活動,使學生了解如何跟身心障礙者相處,並應用在實際與未來的生活。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1. 了解態度、刻板印象、偏見、歧視產生的原因與解決之道。

 

 

 

 

 

 

2. 認識身心障礙者,進而尊重與接納。

 

 

3. 經由體驗與學習,了解身心障礙者的處境與可能需要的幫助,進而在實際與未來生活中知道如何與之相處。

認知目標

1-1了解每個人存在著個別差異。

1-2 了解刻板印象、態度、偏見、歧視的成因與解決之道。

1-3 了解身心障礙者的種類。

1-4 了解對待身心障礙者的適當方式。

情意目標

2-1能接納並尊重身心障礙者。

技能目標

3-1能表現出適當對待身心障礙者的方式,例如適當的協助。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學資源

 

 

2-1能接納並尊重身心障礙者

 

 

 

 

 

1-1了解每個人存在著個別差異。

 

 

 

 

 

 

 

 

 

 

1-2 了解刻板印象、態度、偏見、歧視的成因與解決之道。

 

 

 

 

 

 

 

 

 

 

 

 

 

1-2 了解刻板印象、態度、偏見、歧視的成因與解決之道。

 

 

1-4 了解對待身心障礙者的適當方式。

 

 

 

 

 

 

 

1-3 了解身心障礙者的種類。

1-4 了解對待身心障礙者的適當方式。

3-1能表現出適當對待身心障礙者的方式,例如適當的協助。

 

 

 

 

 

 

 

 

 

 

 

 

 

 

 

 

2-1能接納並尊重身心障礙者。

 

 

3-1能表現出適當對待身心障礙者的方式,例如適當的協助。

 

----------------第一節開始--------------

一、準備活動

歌曲撥放─阿吉仔「命運的吉他

指導語:各位同學,今天我們要上的是有關認識身心障礙者的課程;相信大家從剛剛的歌曲中,可以聽出身心障礙者的一些心聲。另外,大家對於校園內少數的身心障礙同學有什麼樣的認識與看法呢?或是有哪些實際的互動嗎?哪位同學願意發表一下?(兩三位發表即可)

二、發展活動

暖身活動─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指導語: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要上的是有關認識身心障礙者的課程;在那之前,我們先來做有趣的小活動吧!

老師這邊有所有班上同學號碼的籤,現在依序請五個同學來抽籤,每個人可以用說的或是用表演的方式來讓同學猜你抽到的是誰。

討論:

1. 為什麼大家能這麼快就猜到他在表演誰呢?或是誰特別慢?

2. 為什麼大家能猜出是誰呢?

結語:

根據剛剛的討論與活動,相信大家會發現,美的人都有獨特的地方,譬如外型、聲音、個性、脾氣等等,有些是出生就有的,有些是長大或經過學習之後才表現出來的。而這我們可成為個別差異,就是美的人都有不同的地方,就連雙胞胎也是存在著許多的差異,譬如外型上或個性上;世界上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唷!

活動二─你從哪個角度看?

指導語:

好,經過剛剛的討論與活動,那我們再接著下去唷!現在請剛剛最快被猜出來的同學還有他抽中的那個同學一起上台,我們要再進行個小遊戲。

問表演者:你為什麼這樣表演呢?

問被抽中者:自己覺得自己是那樣的嗎?

問表演者或其他同學:還有什麼其他的可以表現出來呢?如果還有機會或時間的話?

問被抽中者:你自己會想表現出什麼呢?

小結:

其實剛剛大家會發現,我們每個人認識同一個人或是看待同一件事情都不太一樣,譬如每個同學去扮演同一個同學讓大家猜,大家表現的方式或重點可能不盡相同。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對我們對待那個人有什麼影響嗎?請幾位同學發表一下(可先請台上兩個人還有剛剛有提意見的同學,並找一兩個剛剛未曾發言者)

結語:

嗯,不知道大家有沒發現,其實經過某些事情或是更多的相處與認識之後,我們更能了解一個人或是一件事情,才不會有片面的了解而有不正確的認識,像是古代以管窺天、瞎子摸像的成語說的那樣。總之,多認識,多接觸,才可以避免一些誤會唷!

三、綜合活動

指導語:

這一堂課大家從身邊熟識的人了解了有關於每的人有差異,還有我們對同一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以及怎麼更深入且客觀的了解一個人。下一堂課我們就正式進入身心障礙者的課題囉!

---------------第二節開始---------------

一、準備活動

指導語:

好,各位同學,上課囉!我們現在來個小活動,體驗看看兩種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可能是怎麼樣,不過因為器材、時間,還有安全上的顧慮,我們一種各徵求一位同學來體驗看看(如果沒有自願則隨機抽點),各扮演視覺與肢體障礙者。其他同學以後有機會老師也會給你們嚐試的,如果自己想回家嚐試要注意安全問題唷!

現在,視覺障礙者,請帶上眼罩,想辦法從教室後面走到前面來,其他同學可以提供聲音的協助,你也可以拿掃把探路唷!肢體障礙者,請座上輪椅,並想辦法自己從教室後面繞走廊推到教室前面來;如果卡住就百輪椅放著,先走回教室裡面。兩個人都要注意安全喔!

指導語:

好,剛剛兩位同學,體驗了一下下身心障礙者,感覺怎樣?可以跟大家說說看嗎?或是,同學看了有什麼想要提出來討論的呢?像是剛剛差點跌倒或是輪椅卡住?

二、發展活動

身心障礙者種類簡介

只說明有哪些種類即可,不用深入介紹。

活動─身心障礙者就是我!

嗯,經過剛剛的討論與簡介,相信大家對於身心障礙有入門的認識與體驗了;現在,請週遭四個人湊成一組,也可三個人,等一下會有身心障礙者的種類之演出,看抽到什麼就演什麼唷!不會演沒有關係,可以問老師或就你們印象中可能是怎樣的狀況來演出。

分組、抽籤、小組討論、各組演出(各一分鐘)

指導語:

剛剛大家都表現的很好,很多人犧牲形象大膽演出!好,那我們現在來想想幾個問題唷,大家一起來討論看看。

1. 剛剛有哪些種類?

2. 印象深刻的有什麼呢?為什麼?

3. 就你印象最深的,你覺得那樣的障礙會有什麼樣的不方便與適應方式呢?

4. 就你剛剛扮演的角色,你希望別人怎麼協助你克服那些不方便呢?

5. 扮演身心障礙者有什麼感覺呢?

嗯,那現在,老師就以視覺障礙為例子,請剛剛那組再演出一次,然後我們想用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他呢?

再演出與討論

好,各位同學,剛剛大家講的都不錯唷,也有實際演出來,希望大家未來在生活中也記得要這麼做唷!那老師再補充些相關的資料,譬如你們跟盲人用餐的時候…。

三、綜合活動

指導語:

各位同學,這兩節課你們表現的蠻棒的唷!相信你們也學到了一些有關身心障礙者的入門知識,以後如果有時間的話,老師會再深入的跟你們談這個議題。或等到國三吧?老師這邊還有些資料可以讓大家回家上網看(書面+PPT告知學生可用之資源),或是有些影片,例如真愛奇蹟(詳附錄2)等也很寫實的描繪出身心障礙者的一些心聲與處境,

也希望大家能夠把今天所學記起來,未來面對身心障礙者,要多認識才能接納與尊重,並且用適當的方式協助他們唷!這樣,你們遇到校園中一些身心障礙的同學,或是在生活中遇到身心障礙者,就不會不知道怎麼辦啦!

最後,老師發下一張作業(附件1),下次上課要交唷!下課啦~

 

 

10’

 

 

 

 

15’

 

 

 

 

 

 

 

 

 

 

 

15’

 

 

 

 

 

 

 

 

 

 

 

 

 

 

 

 

5’

 

 

 

10’

 

 

 

 

 

 

 

 

 

 

5’

 

25’

 

 

 

 

 

 

 

 

 

 

 

 

 

 

 

 

 

5’

 

 

 

 

 

 

 

 

 

CD

CD音響

 

 

 

 

標有學生座號的籤

 

 

 

 

 

 

 

 

 

 

 

 

 

 

 

 

 

 

 

 

 

 

 

 

 

 

 

 

 

 

 

眼罩

輪椅

掃把

CD音響

背景音樂

 

 

 

 

 

PPT

電腦

投影機

 

 

標有障礙類型的籤

 

 

 

 

 

 

 

 

 

 

 

 

 

 

 

PPT

電腦

投影機

 

 

 

學習單


 

*附件

[附件一]學習單

一、在這兩堂課之前,你有跟身心障礙者相處的經驗嗎?或是對他們的印象是什麼?請以200字左右說明。

 

二、這兩堂課你最喜歡的部分或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部分?為什麼?請以150字左右說明。

 

三、未來遇到身心障礙者,你的態度跟行動會是怎樣的呢?請以150字左右說明。

 

四、如果你願意多去了解身心障礙者,進而接納並尊重他們嗎?為什麼?請以150字左右說明。

 

五、未來你對於不同於自己的人會有什麼看法呢?譬如外國人?身心障礙者?請以150字左右說明。

 

*理論基礎 

一、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

(一)問題成因分析

  刻板印象指的是,對人或事所持的觀念或態度中,有的像鉛字一樣僵固不變的傾向。其特徵是,不以親身經驗為根據,不以事實資料為基礎,單憑一些人云亦云的間接資料,或只憑一偏之見,即對某事、某人、某團體做武斷的判定,而這判定可能是正面或是負面的,也是形成偏見的主要原因。

  偏見是對某特定對象有不正確、不利及負向的態度,而歧視(discrimination,又稱差別待遇)則是指把偏見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例如,某公司老闆認為女性工作能力一定比不上男性,這是種偏見;而若該老闆強迫懷孕的女職員離職回家照顧小孩,則是一種歧視。和這兩個概念相關的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對某一社會團體成員之行為和特質的一套看法,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這是因為用有限的資訊來形成印象,可說是一種心理捷徑結果。例如我們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是殘忍(負面)、友善與誠懇(正面)等。

  另外,偏見屬於一種內在傾向,包括認知、知覺、情感等部分。而它的特性有以下四點:一是以不正確或不完全的訊息為基礎,二是偏見是種常態現象,三是它有過度類化的傾向(例如像月暈效應那樣誇大某些特性),四是偏見屬於先入為主的判斷。偏見與歧視的實例相當的多,例如美國與非洲國家中黑白人種之間的問題、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迫害以及台灣的族群、省籍情節。

  接下來談到偏見與歧視的起因,一是社會化的影響,例如教育以及重要他人的影響或灌輸,也可說是因為社會化的過程不盡相同而可能造成不同的印象與價值觀;二是團體間的利害衝突,例如強勢團體與弱勢團體之間的利害衝突就會造成偏見與歧視。這裡所謂的強勢團體與弱勢團體是相對而言,強勢團體自視較高、握有較多資源,弱勢團體可能是人數較少或成員條件較差等等;例如在美國,白人是強勢團體,有色人種(包括黑人、黃種人等)是屬於弱勢團體。

  那偏見與歧視為何得以維持呢?主要是文化及社會結構的因素;其中,社會結構因素包括了五點,一是對偏見、規範的從眾作用(會受到他人所影響),二是互動型態造成(例如黑白人之間),三是領導人或有威望者的支持(例如老師帶頭排斥班上身心障礙的學生),四是環境的支持,最後一個則是都市罪惡性質的轉嫁(例如白人認為黑人是社區的亂源)

(二)問題輔導策略

  既然偏見及歧視是常態且可能維持不變的,那麼要如何使之消失或降低呢?一是先消除刻板印象,二是共同的命運(例如二次大戰時美國黑人白人並肩作戰,使之對彼此有好感且相互了解;或是一起在學校求學)與合作的酬賞結構,也就是為著共同的目標合作;三是平等地位的接觸,不要有隔離;四是熟悉對方的獨特性,多多加以了解;最後則是訂立關係團體接觸的規範,例如立法保障黑人與白人的關係。總之,多接觸、多認識,才能消除這些不正確的態度與行為。

二、內化、態度與態度變遷

(一)問題成因分析

  內化是指將外在的一些價值與規範或他人特質等,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想法與行為,這會使得人們的態度有所改變。外界有許多刺激與資訊,我們會選擇性的將其中納為自己的一部分。態度是可能影響我們行為的因素之一,其界說有很多種,也有人將態度視為一種刺激與行為的中介變項,但歸納之後可將態度界定為:一個人對特定對象所持有的評價、感覺及行為傾向,是一種複雜的、有結構的認知體系。態度和動機相較之下可說是一種較為持久、一般及潛在的傾向,並具有選擇性與一致性。如上所述,態度包括了評價、感覺及行為傾向三個成分,前兩者分別又可說是認知與情意;認知就是一種信念、知識與評價,情意就是對態度中對象的好惡,行為傾向則是可能採取的行為表現,這三者與態度有相當的關係。另外,態度與意識型態和意見有著不同之處;簡單來說,意識型態是較高層與根深柢固的想法,態度次之,意見則較為低層與廣泛。

  關於態度的特性;分別是態度的強度/向度、態度的繁複性(態度中的三個成分的關聯性與是否一致造成了態度簡單與否)、態度的一致性(態度中的三個成分是否和諧一致)、態度的關聯性(是否有形成態度群/態度聚列、將態度表現在各方面)以及態度的社會性(態度反應個人特質與所處社會文化)這五個特性。另外,態度的功能,分別是工具性、適應性或功利性的功能(為了有最大報酬與最少懲罰而採的態度)、自我防衛的功能(類似知覺防衛)、價值表現的功能(藉態度表現其價值觀)、知識的功能(希望能產生共識)以及社會整合的功能(反映個人以及社會上共同的需求及價值,例如當年的「包青天」)

  有關態度的測量,不管用何種方式,可說蠻容易受到社會期待的影響而無法完全測出受試者的真正態度;所以,有些問題可能要以非直接的方式來問,譬如本來想問的是「你是否贊同有婚前性行為」改成「若你的朋友有婚前性行為,你贊同嗎?」將問題的主角改成他人,也許可降低受試者因為社會期待所造成的影響。

(二)問題輔導策略

  態度與行為有一定的關係;Triandis提出行為可能受制於態度、社會規範、習慣以及對行為結果的預測,所以無法光以態度來預測行為;另外,相競爭的動機與態度(例如趨避衝突)、能力的限制(心有餘而力不足)以及印象整飾的策略(善意/有意義的欺騙)也是影響態度與行為是否一致的因素。以下是態度與行為是否一致的三個理論;Festinger的失諧論偏重在態度中認知的成分,他主張當認知不和諧時,心裡會產生緊張與不舒服,因而產生行為動機以減輕緊張,也就是尋求態度與行為的一致以避免心理的不適。Rosenberg的態度結構一致性理論則著重在態度中情感與認知成分是否一致;羅、丹二氏的調合論則是指個人將新的資訊與舊的態度加以調合,以產生一個平衡於新舊的態度。另外,有三種狀況是較容易用態度來預測行為的:一是行為與認知、情意有很高的一致性,二是建立在個人的直接經驗上(個人之前有類似行為),以及態度與行為有特殊相關性。

  接著談到的是不同領域中態度的研究;社會態度指的是社會學領域中的一些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例如宗教、婚姻與教養子女等等;政治態度乃是以選舉為基礎來研究,而看出教育程度和年齡都是影響政治態度的因素;經濟態度也可說是研究消費文化,例如有理性的消費與炫耀性的消費,另外也研究廣告、生活態度等等相關議題。

  態度也會有所變遷;最廣為人知的態度變遷,就是洗腦吧?不過,一般生活中也會有許多明顯或是潛移默化的態度變遷;第一節談到的是態度變遷的方向與過程。態度變遷的方向可能是跟原本態度相同或相反的方向,相同的稱為正向變遷(例如支持環保者經獎勵更加支持),相反方向又可分違反向態度變遷(例如支持環保者因經濟因素轉而不支持環保了)與負向變遷(想改變他人的態度而他人卻往相反方向改變)兩種。而態度變遷的過程有分為三個,由淺而深的順序分別是順從、認同到內化,就像老師舉當兵為例,一開始是順從表面的命令,接著認同軍中文化,到最後行為內化到自然表現出軍人的樣子。

  以下是七個影響態度變遷的原因;第一個是由於接受新資訊而產生新認知(例如外國人看到台灣的改變而一改過去對中國糟糕的印象)、第二個是由於獎懲(偏重行為學派的看法,符合人類趨樂避苦的天性,但是否僅止於表面仍待討論)、第三是由於採取的行為不同(例如婚前性行為的先上車後補票,個人因認知防禦而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所以改變態度)、第四是由於說服和宣傳(變因包括說服者的威望與可信度、傳播內容、單雙面論證、初始效應與晚近效應、教育程度與個人特質等)、第五是由於團體壓力(例如從眾行為、從眾壓力)、第六是由於情感的改變(動之以情、改變情緒)、第七則是由於重大的意外事件或挫折發生(例如騎快車出車禍因而以後騎車小心,可說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態度變遷猛藥)

  至於態度變遷的抗拒的論述,首先是McGuire的免疫說,也就是如果太嘮叨了反而對方認為老生常談而不願意改變態度;第二個是Brehm的心理抗拒說,他認為心理抗拒來自於個人某些方面擁有自由,而這自由將被剝奪或感到被剝奪時,人們就會想確保或再擁有該行為自由而動機增高;第三個則是Leventhal提出的平行模式說,主要是關於恐懼感能否具有說服力,而研究發現恐懼控制反應會讓個人一開始不願意改變態度,但隨著時間個人就會採取較為理性的因應反應而改變態度,例如抽煙者看到恐怖的反菸宣導一開始不願意改,過一陣子反而比沒看到那麼恐怖的抽煙者改的更多。

認識身心障礙者

問題輔導策略─認識身心障礙者

殘障是誰的事?稱為殘障者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改稱為「身心障礙者」?台灣到底有多少「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有那些類別?為什麼要分等級?怎麼跟他們相處?認識身心障礙者,大概要從這些問題開始!

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公佈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簡稱身保法),以「身心障礙者」取代「殘障者」,一則是要突顯「障礙」可以是來自「個人因生理或心理因素」,也可能是來自「社會的限制」;再則是要擴大殘障福利的適用範圍,讓一些確實有醫療、教育、福利等需求的人,可以納入被照顧的範圍內。是的。我們也覺得身心障礙者所碰到的障礙,來自生理或心理原因,和來自社會環境設計的不良、以及人們面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與反應的不友善,恐怕是一樣多的。所以,我們製作了認識身心障礙者這個單元,希望透過這些資料能讓大家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我們相信,了解是穿越障礙的開始。

本單元資料,主要由中華民國智障家長總會、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中華民國殘障聯盟、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內政部等團體和單位提供,謝謝他們的辛苦,也謝謝各文章的作者們願意跟網友們分享他們的心血。

誰是身心障礙者

台灣地區總人口數22,627,474

身心障礙者877,946人,佔總人口數3.88

20046月,內政部資料)

http://disable.yam.com/understand/introduce.htm

誰是身心障礙者?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

  生活中,因為個人身心特質的不同,碰到不同環境與社會制度的設計,人們總是會有一些「方便或不方便」;「順暢或不順暢」的感受,不需特別討論。然而,當有相當數目的一群人的生、心理狀況,若未給予特別的關注,其生存與基本的生活尊嚴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社會便不得不為這些人做一些特別的考量,並對環境設計做一些調整。這個時候,必須有一些標準來看「誰是需要這些資源的人?」、「什麼樣的生理特質需要那些相應的措施?」...等等,這也是要有身心障礙分類和鑑定的主要原因。

  身心障礙分類和標準會隨各社會的發展和資源多寡相關,而台灣的情形,在民間積極的爭取倡導下,多數有特殊需要的障別都已被規範進入身心障礙保護法中了。

  身心障礙保護法中, 規定「..所稱身心障礙者,係指個人因生理或心理因素致其參與社會及從事生產活動功能受到限制或無法發揮,經鑑定符合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所定等級之下列障礙並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為範圍..」,其所列的障礙為以下:

 身心障礙保護法規定之身心障礙別

視覺障礙

聽覺機能障礙

自閉症

慢性精神病

肢體障礙

聲音機能障礙

植物人

多重障礙

智能障礙

平衡機能障礙

失智症

頑性(難治型)癲癇症

顏面損傷

語言機能障礙

其他先天缺陷

因罕見疾病導致身心功能障礙

心臟、肝臟、腎臟、肺臟(呼吸器官)、腸道(吞嚥器官)、造血機能等重要器官失去功能

身心障礙者之分級與鑑定

http://disable.yam.com/understand/grade/grade.htm

  如何申請、換發、補發殘障(身心障礙)手冊

http://disable.yam.com/well-fare/handbook.htm

台灣身心障礙人口狀況

http://disable.yam.com/status/status/base.htm

基本人口資料(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底止)

身心障礙人口總數持續增加

  近年來,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數持續增加中,截至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底止已超過53萬人;平均每百人中有2.4人為身心障礙者。自八十年以來,每年以至少增加二萬二千多人,至多增加八萬多人。成長率一直維持在11%以上,直至八十六年底才降至9.51%(如表一)。
  台灣的身心障礙者人口統計,是以領有身心障礙者(殘障)手冊的人數為依據。在過去殘障福利極度短缺的年代裡,申請鑑定以領取手冊的人口相當少,加上,政府各環節的通報系統未能發揮功能,因此,身心障礙者的人數明顯偏低。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這幾年的顯著成長可能與近年來的修法與社會抗爭運動有關,如:

有七十九年的殘障福利法修正後,對於殘障類別的擴增與修正前原有殘障類別鑑定等級的放寬,所造成的效應。

七十九年殘障福利法修正通過,殘障者所享有的權益較以往多,因而促使殘障者提升其自我報告的動機,因而領取手冊人數快速增長(王雲東,1992),但是這也說明實際需要照顧者的人數可能亦要高於手冊的發放人數。

解嚴後社會力興起,殘障聯盟等社會福利壓力團體亦在此時形成。這促使殘障同胞的福利權利意識與認知昇起,因而促使申請殘障手冊的殘障人口快速增加(王國羽,1994)。

84年殘障福利法第二次修正,將慢性精神病患納入,亦使該年成長率增加至25.89%。

  身心障礙人口數統計的的精準與否,關係到公私部門是否能精確規畫出足夠且適切的服務措施。因此,如何讓身心障礙人口統計的早期發現制度、以及通報系統與身心障礙鑑定等工作更落實,是相當基礎性的重要工作。

各身心障礙類別在身心障礙人口中所佔之比例

  依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底身心障礙手冊領有者資料,各障別中以肢障233,242(43.65)、智障63,116(11.81)、多重障礙者55976(10.48)為最多的前三者表二)。人數比最低的為聲音機能或語言機能障礙者7973人(1.4﹪)。在台灣,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並不能等同於實際身心障礙人口數,與實際人口數還有段距離,其原因有:

1. 身心障礙者需經身心障礙鑑定,方才能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因為請領手續及鑑定標準,而形成了門檻,造成有些障礙人士未能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如獨眼者或侏儒症患者。

2. 因不了解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及其保障而未前去申請。

3. 沒有意願或不願接受別人以身心障礙者對待,因而沒有前去申請身心障礙手冊。

4. 心智障礙類因受歧視特別嚴重,家庭常傾向不主動提出。

  各項障別中,如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者中,有些是因咽喉疾病割除所產生的無喉者,其講話需使用輔助器具。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有些是心臟病患者,有些是腎臟疾病的腎友。慢性精神病患者則於民國八十四年才剛修法納入為身心障礙者,其團體較偏好以精神障礙者稱之。多重障礙者中又以腦性麻痺者居多。

身心障礙人口的年齡分佈

  身心障礙者族群中,老年人口比例最高,65歲以上者148,001人占29.59%最多。以0-14歲者34,029人占6.81%為最少(如表三)。由資料顯示,隨年齡的增長,身心障礙人口遞增,有相當的身心障礙族群是後天致殘的,醫療保健之重要性由此可見。

  各障礙類別中,因障別特性不同,所顯現的年齡分佈會有相當差異。多數障礙族群乃以65歲以上之人口為最多,僅智能障礙者、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及慢性精神病患者三類並非如此。智能障礙者可能因其障礙狀況而使平均壽命受到限制,其年齡層分佈是以15-29歲者26,446人,占43.06%為最多;心智障礙者生命的脆弱,由此可見。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則以45-64歲者13,454人占38.35%最多,而慢性精神病患者則以30-4415,519人占48.32%最多。

  高齡人口一般為依賴人口,又加上身心障礙,對一般家庭都是沈重的負擔。

身心障礙人口的教育程度

  目前所有的最新資料乃是根據內政部統計處,公布於民國八十三年底台閩地區的身心障礙人口有311,730人,而扣除學齡前兒童(五歲以下),有305,266人,其中以不識字或自修者最多,占28.64%,然後分別是國小程度(27.17﹪)、國(初)中程度(18.49﹪)、高中職程度(15.44﹪)、大專以上程度(8.61%),接受特殊教育者比例最低,僅佔1.65(如表五),可見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以年齡來看:台灣地區18歲以上身心障礙者的教育程度有隨年齡增加而呈反比的傾向。而17歲以下接受特殊教育的比例偏低(如表五)。

  以性別來看:扣除學齡前兒童,男性身心障礙者有191,148人,教育程度以國小程度居多,占30﹪;女性則有41,145人,教育程度以不識字居多,占42%。顯示男性身心障礙者的平均教育程度高於女性(如表五)。

  以障別來看,各障別都差不多,教育程度多在國小以下,而且約有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比例是不識字;而顏面傷殘者則有四分之一左右是高中職程度,智能障礙者也有四分之一左右是國中程度(如表四),算是比較突出。

  以身心障礙等級來看,雖然教育程度也集中於國小以下,但是輕、中度身心障礙者的平均教育程度,要比重度和極重度者來得高。以致殘原因來看,後天致殘者的平均教育程度,比先天致殘者高。與障礙程度較輕、和後天致殘者相比,身心障礙程度愈高者與先天致殘者,在就學方面愈需要幫助,但是其接受教育的權利反而愈受到忽視,教育機會也愈不足(如表五)。

身心障礙人口就業狀況分析

  依據內政部統計處,公布於民國八十三年底身心障礙者十五歲以上有工作的身心障礙人口有119,683人占42.63%,沒有工作者有161,039人占57.37。身心障礙者的就業狀況是相當需要社會的關注與支持。

  以障別而言,顏面損傷及肢體障礙者的就業率最高,其中顏面損傷者就業率達77.02﹪,肢體障礙者就業率達62.37﹪。除植物人與癡呆症之外為,身心障礙者中沒有工作的最高比率,以重要器官失去功能的93.81%、視覺障礙者的86.31%和多重障礙者的85.25%為最高(如表六)。對這些障別的障礙者來講,最好的勞工福利即是找到一份工作。

  以身心障礙等級而言,等級與就業比率成反比。身心障礙等級越重,越困難有工作,這現象反應了一般大眾的看法,但事實是與身心障礙者的狀況是有出入的。首先障礙程度並不等同於就業意願,而且障礙等級並不等同於工作能力,許多障礙者如視障者,只要全盲即是重度身心障礙者,但其工作能力並不因視障而有所減損,只要有適當的輔助器具,照樣可以勝任許多工作。

  以致殘原因而言,因戰爭所致殘的,其沒有工作比率88.8%為最高。有工作的部分則以後天致殘的交通事故57.98%,其就業比率為較高的(如表六)。對身心障礙者而言,尋找工作的困難度多與社會及雇主的態度較有關,致殘原因似較非主要因素。

 

 

*參考資料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修正版六刷

徐光國,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初版四刷

王振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合著,2002,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初版三刷

殘障聯盟 1996,殘障福利施政建議書。中華民國殘障聯盟。

內政部統計處 1996,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閩地區殘障者生活狀況調查。

王雲東 1992,我國殘障福利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王國羽 1994,以次級資料分析未來殘障福利資源設定優先順序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