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msn了嗎-----探討網路即時通訊、網路交友和網路資源與我們的關係

 


活動名稱:你今天msn了嗎-----探討網路即時通訊、網路交友和網路資源與我們的關係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6級 黃貞怡

 

 

 

主題名稱

你今天msn了嗎-----

探討網路即時通訊、網路交友和網路資源與我們的關係

 

 

適用對象

 

都會型學校高中一年級

 

 

適用人數

 

 

42

 教材參照

 

準備活動參考電視節目「桃色蛋白質」之遊戲-「比手畫腳」,其

於自製

編制日期

95.1.19

單元時間

110分鐘

 

教學目標

1. 學生可以了解網路交友會產生的問題

2. 協助學生網路交友需要注意的事項

3. 可以了解msn在我們的生活上產生哪些好處與壞處

 

 

 

 

 

設計依據

 準備活動比手畫腳是針對網路即時通訊的表情符號所做的活動,因為目前許多青少年相當喜愛運用這些表情符號來表達他們的心情,因為這些符號、網路語言具有生動風趣、簡潔省事、人情味濃、個性化強。(見附錄一)

 綜合活動之msn辯、變、便?與msn比一比是兩個對於msn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思考活動,學生將思考這項軟體帶給我們的便與不便,部分教師也許對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帶給人的影響不是非常清楚

而這兩篇何映潔與扶志凌的文章可帶給多數反對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老師們一個反向的思考。相反地,許多學生也許一昧地認為網路是很方便且無任何壞處的,在這邊也提供一些過度依賴網路對身體或心理所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提供老師做參考。(見附錄二)

 

教學資源

1.MSN通訊軟體之表情符號表,由www.msn.com.tw可下載到

2.電影「我的野蠻網友」,出版公司:博偉家庭娛樂,2003/8/18,保護級

 

 

 

 

教材分析

1.準備活動的是要讓學生從一個較活潑生動的活動競賽中,能夠了解學生對於網路即時通訊的熟悉度,適合在上課的一開始使用。

2.發展活動-電影欣賞則是要讓學生觀察網路交友有可能產生之問題,以及引導學生思考網路交友該注意的事項,讓有過網路交友經驗的學生重溫經驗,讓無網路交友經驗的學生可「身歷其境」。須特別提醒要仔細觀看之部分。

3.綜合活動是要引導學生經由剛剛的催化後,能否對網路即時通訊和網路交友做一個廣泛性的思考,多聽聽別人意見,再與自己思想結合後會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使用此活動須評估學生之特質與班級氣氛來決定使用哪一活動較合適。

 

 

 

 

學生分析

目前的國、高中學生有相當多的人數在使用msn或是其他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主要針對在大都市讀書的高一學生,是因為剛升上高中的暑假是許多高一新鮮人大大放鬆的時刻,在家無事可做,沒事閒閒就來上網,是很多學生暑假的生活型態,所以針對剛開學的高一生做有關msn以及網路交友方面的輔導活動。運用得當當然對學生是有正面的影響,像是溝通更方便而且省錢,但是大多數的學生並沒有善用即時通訊的好處,大部分的學生會過度使用即時通訊,造成課業成績不佳,或是過度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藉此活動可以讓學生知道怎樣擅用網路即時通訊和網路資源。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時間

備註

 

一、準備活動

比手畫腳:老師先把準備好的msn上的圖片列印成表格,印給大家,接著各組競賽,各組派一名組員上台看老師準備好的表情海報,用比手畫腳的方式或其他你想得到的方式,只要不說出表情符號代表的那個表情即可,讓其他組員猜你看到的是哪個表情符號。

1.老師將msn符號表格紙發給學生

2.各組輪流上台競賽,用比手畫腳的方式來讓對方猜出正確的表情

3. 比賽哪一組能夠猜中的表情符號最多

暖身活動指導語:

 各位同學有用過msn或其他即時通訊軟體嗎?像是yahoo或是Skype?你們熟悉這些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上面的表情符號嗎?現在我們要玩這個活動跟這個有關喔!我們要一組一組上台來pk競賽,要怎麼比呢?現在我把msn上面所常見的符號弄成了一個表格,現在發給各位;等一下一組同學上台後派一位同學輪流來看對面我舉的牌子,看到牌子上的表情符號後,用比手畫腳或其他你想得到的方式,只要不說出表情符號代表的那個表情即可,讓其他組員猜你看到的事哪個表情符號,老師給的紙可以給大家參考,怕有些表情符號不太能用很精確的文字來表達,如果大家推派出的那位同學表演得沒有辦法讓你們這組的人猜出來到底是什麼表情的話,也可換其他組員來嚐試。

 

準備活動比手畫腳是針對網路即時通訊的表情符號所做的活動,因為目前許多青少年相當喜愛運用這些表情符號來表達他們的心情,因為這些符號、網路語言具有1    生動風趣、簡潔省事、人情味濃、個性化強。2    多樣化的體現,滿足網友們交際的需求。且這些新奇事物充分滿足了年輕人的好奇心,而會進而去研究、觀察它。(見附錄一)

 

二、發展活動

電影欣賞:我的野蠻網友

欣賞電影中男主角與女主角在網路上「互相欺騙」到後來相認的片段,請同學分組討論(7人一組總共六組)後,發表對網路交友的看法或是聊聊個人的網路交友的經驗。

1. 教師介紹為什麼要看這部片、此片簡介、要注意看哪一部份

2. 影片欣賞「我的野蠻網友」

3. 請學生討論網路交友該注意的事項,並發表;以及請學生發表網路交友的經驗

電影欣賞前指導語:老師之前看過一片電影跟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有關,不知道大家對這部影片有沒有印象,叫做「我的野蠻網友」,大家有看過嗎?我先講一下這部片主要在敘述什麼,它是描述一個剛離婚的男律師,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個金髮辣妹,他很高興的以為找到了自己的春天,於是邀女網友來家裡共進晚餐,沒想到來的是一個黑人女生,而且跟網路上描述的完全不一樣,而且還是個越獄的女逃犯;那老師現在要放的片段就是他們在網路上相識的過程和後來互相揭穿的部份,大家要仔細看喔,看完以後老師會問你們幾個問題。

電影欣賞後指導語:

    相信大家看完以後對網路交友應該有一些感想吧,那請你們大家分組圍成一圈坐好,可大家5分鐘時間討論一下從剛剛看到網路交友的互動,分組討論一下網路交友應該注意哪幾點?還有如果這組有人有過網路交友的經驗,不管是好笑或煩人、恐怖的,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很歡迎同學來分享你的經驗。

三、综合活動

(活動一)視班級成員的深度與班級氣氛來決定是否用活動一,因為活動一的辯論活動需要思考力較豐富的學生,較能順利進行此項活動。

msn辯、變、便?

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贊成學生常常使用msn的坐一邊,學生不應該常常使用msn的坐另一邊,請同學分邊討論20分鐘先討論有哪些可以支持你們那邊的論點,討論完後兩邊進行辯論。指導語:現在我們把班上分成兩組,在我左手邊的是贊成學生常使用msn的,右手邊是不贊成常使用msn的,請兩組同學分別選出五位等一下要準備發言的同學,現在給大家20分鐘討論你們的立場和觀點,20分鐘後先請贊成的同學發表你們為什麼會贊成,接者再請反對的同學發言,現在計時20分鐘,開始!

最後老師針對學生在辯論中提到的重點再次敘述,並對同學提出的觀點提出疑問,而了解學生們的想法。(活動二)活動二則可用在較為被動的班級學生,辯論的方式對這類型的學生可能有些吃力,且氣氛難帶動,若用競賽的方式可能對他們較為合適。

msn比一比

將全班分組過後(7人一組總共六組),其中三組討論msn有何優點,另外三組討論msn有何缺點,討論20分鐘以後,各組派一名同學上台在黑板上寫下討論出來的優點(或是缺點),來比賽哪一組寫得最多,最多的有獎品,老師再針對各組寫出的優點(或是缺點)來鼓勵和建議。

指導語:現在六組的同學你們有20分鐘的時間來討論,13組的同學討論優點,46組的同學討論缺點,20分鐘後派一位同學上台寫出你們剛剛討論的優點(缺點),老師也會問你們為什麼寫這個的原因。現在計時20分鐘,開始!

最後老師對每組鼓勵,以及做出對全班同學意見的回應與總結。

 

綜合活動之msn辯、變、便?與msn比一比是兩個對於msn網路即時通訊軟體之思考活動,學生將思考這項軟體帶給我們的便與不便,部分教師也許對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帶給人的影響不是非常清楚(因為自己不曾使用過或是較少使用),而這兩篇何映潔與扶志凌的文章可帶給多數反對使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老師們一個反向的思考(這些教師可能認為多數跟網路有關的東西都是對青少年有負面之影響),也可知道為什麼青少年會對這個東西如此著迷。相反地,許多學生也許一昧地認為網路是很方便且無任何壞處的,在這邊也提供一些過度依賴網路對身體或心理所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提供老師做參考。(見附錄二)

30分鐘

 

 

 

 

 

 

 

 

 

 

 

 

 

 

 

 

 

 

 

 

 

 

 

 

30分鐘

 

 

 

 

 

 

 

 

 

 

 

 

 

  

50分鐘

 

 

 

 

 

 

 

 

50分鐘

 

 

(附錄一)以下資料來自陳惠玲,網路同儕的型塑過程及對青少年次文化影響之探討,20051225日,取自於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8/18-29.htm

 

陳惠玲,網路同儕的型塑過程及對青少年次文化影響之探討

青少年對新傳播科技的擁抱

 

(1)        面對新世代社會變遷的影響

(2)        比其他生命階段的人更具可塑性、對新事物的好奇心

(3)        為追求同儕團體的認同

(4)        網際網路近年來逐漸取代傳統電視媒介

當前網路語言的特色:

  1  生動風趣、簡潔省事、人情味濃、個性化強。

  2  多樣化的體現,滿足網友們交際的需求。

網路同儕形成之因素

    (1)        網路的互動特性〈缺乏情境線索、網路匿名性、彈性同步〉,使青少年

        型塑出網路同儕團體。

(2)        青少年在交友過程中,不再被動受制於地理環境因素,反而可以主動   尋找志同道合的網路同儕。

   (3)        透過情感交流與經驗分享,發展出網路友誼。

(4)        使用成員的穩定性,加上接觸頻繁,容易讓玩家有充分的確定感而能去信任他人。

(5)        網路資訊豐富,可幫助青少年解決問題,而不需向父母諮詢。透過尋找答案過程中,結交各式各樣不同背景的朋友,進而形成。

 

(附錄二)此資料來自於何映潔,即時通訊軟體,不只是好玩而已,20051225日,取自於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2/42-02.htm

 

即時通訊軟體,不只是好玩而已

                                                        何映潔

  一般認為,即時通訊軟體大概都是學生或年輕上班族聊天或打發時間的小軟體而已,但是即時通訊軟體除了有大量使用者之外,實際上,發展即時通訊軟體也是商機無窮的。例如Google即將推出即時通訊服務的傳言,以及skype語音通訊加上撥打傳統電話的服務衝擊電信市場的新聞都說明了即時通訊軟體是市場大餅。

  即使通訊軟體除了被用來與親友聊天聯絡感情之外,也有許多人用在工作上,例如國民黨計劃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加強與年輕人的互動,商業周刊也報導了朱學恆透過即時通訊軟體IM找到員工,壽險公司的理財顧問透過MSN拓展人脈,經營事業。因此,善用即時通訊軟體亦能善用新人際網絡。

  但對於日常使用者而言,無所謂商機或事業的利用,他們在意即時通訊軟體是不是有方便有趣的功能能跟朋友閒聊,透過視訊與語音的功能看到並聽到遠方友人的消息。但也有使用者發現,雖然聯絡人名單中有許多朋友,但是大部分的朋友都不會互相問候,要談心時一個人都找不到,讓他們懷疑難道在聯絡人名單上就表示保持聯絡了嗎。此外,透過即時通訊軟體散播病毒也讓使用者大傷腦筋。對上班族來說,即時通訊軟體可讓他們聯絡同事,也能忙裡偷閒放鬆心情,但對雇主而言,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就是員工打混摸魚的時候。因此,即時通訊軟體在辦公室也造成不小爭議,甚至也發展出雇主監控與員工反制的軟體。

  總結來說,軟體的好壞取決於使用者的態度,有心經營人際關係的人自能從中獲益,一心想玩樂的人即使沒有這些軟體還是能找到玩樂的方法。與其禁止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不如關注越來越多人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後,這項科技將如何與社會互動。

 

此資料來自扶志凌,即時通訊,20051225日,

取自於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2/42-02.htm

即時通訊

                                                          扶志凌

    心情煩悶的時候,想找人聊天,即時通訊軟體,便是最好的溝通工具,各式各樣的表情符號,可以讓自己順利表達心中的感受,而且有些網路遊戲,可以與即時通訊軟體上的聯絡人一起玩,更可促進彼此的感情,也可消磨空閒的時間。

    如果不想理人,也可把即時通訊軟體,設定成隱藏模式或是離線狀態,因此聯絡人並不會發現自己在網路上,而自己也可靜靜的在網路上瀏覽,而不會被任何人打擾,若是有不喜歡的人,利用即時通訊軟體一直來說話,也可以利用即時通訊的功能把對方刪除或封鎖,便不會受到不當的打擾。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對我來說,就像吃飯或是呼吸一樣自然,如果不能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生活上便少了許多樂趣,感覺生命變成空的,缺乏一份踏實的感覺。

 

以下資料來自於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青少年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20051225日,取自於http://www.jtf.org.tw/psyche/examine/psyche_survey.asp?This=64&Page=1

        青少年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黃鎮台表示,網路世代的來臨,專家提出了二個憂慮,第一是網路使用使人與人溝通更便捷,但一方面似乎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另一方面人與人間也更為疏離,減少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人際互動面對面溝通時的感受到的溫情也下降,大大減少溝通的溫度。第二個憂慮是網路資訊的氾濫,有許多垃圾與似是而非的言論,也就是其中的內涵(content)問題。

 

以下資料來自於施香如,迷惘、迷網 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20051225日,取自於http://www.heart.net.tw/paper4.shtml 

 

迷惘、迷網 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

                                     施香如

部分青少年無限制地投入時間與精力於網路上而忽略課業的學習與日常人際互動,造成生活作息及健康之不良影響

人與人的互動與交往沒有現實世界中外觀長相所造成的壓力,可以自在地發展新的人際關係而不致於自卑(翟本瑞,88)。所以青少年可以在網路人際互動中快速且大量地認識網友,尤其當現實生活無法滿足其交友與親密關係等社會性需求時,青少年自然會尋求網路世界來建立更進一步的關係。YoungRogers(1998)的研究中則更進一步指出網路互動中的匿名性及無需面對面的接觸方式的確可以協助憂鬱症患者減低與人交談時的壓力。

聯考前的停課時期,當時雖有高度的生活壓力存在,但是沒有既定的時間表,網路反而成為他們排除壓力的方式之一,而非如師長預期地利用時間準備課業,因此聯考前的時間規劃與壓力調適,也是中學生教師及父母應提供他們協助的部分。

 

(附錄三)網路即時通訊的功能

以下資料來自溫典寰南華社會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即時通訊不同市場需求的功能差異與滿意度

—以MSN MessengerYahoo奇摩Messenger為例,20051225

,取自於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03.htm

                       

ICQ MSNYahoo等即時通訊,似乎已漸漸有別於IRCMUDBBS的線上人際溝通工具,或許比BBS有更大的吸引力。例如:即時通訊有暱稱(nickname)加上表情符號(emoticons)的呈現功能,亦有即時語音聊天、互換檔案、網路電話、視訊會議、電子郵件、即時玩遊戲等結合通訊、個人化、娛樂等功能(黃朗倩,2004Cunningham2003Metz,Clyman & Todd,2003Marquez,2003

  一項針對1318歲青少年所做的網路行為調查,他們上網多數是為了娛樂(玩即時通訊、線上遊戲及下載音樂),用來拓展人際關係(黃麗秋;2004),12~19歲的即時通訊族群,以Yahoo為主、20~29歲族群則是以使用MSN居多(動腦,2004;魏碧梅,2004

 

(附件四)網路沉迷之定義與現象

以下資料來自江羽慈,青少年的網路沉迷 20051225日,取自於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surfing_not_studying.htm

Young, K. S. (1996)提出八點判定準則:

(1) 我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且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2) 我覺得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

(3) 我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不成。

(4) 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易躁。

(5) 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意圖的還要長。

(6) 我會為了上網而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

(7) 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 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試著釋放一些感覺,例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  

 

學者的研究指出,網路成癮者會有以下三項特徵:第一、當嘗試停止網路的使用的時候會感到不安和焦慮。第二、利用網路來逃避一些情緒的困擾,如:無助、罪惡、焦慮、憂鬱。第三、對於網路沈溺的行為會對家人撒謊,即使高額的網路費用也無法停止網路的使用(蕭銘鈞,1998

綜合各家看法,ChouHsiao(2000)整理學者對網路沉迷的操作性定義,歸納出以下準則:

1)顯著性(Salience):網路的活動,成為個人生活最主要的重心,甚至主宰了使用者的思想。

2)心境轉變(Mood modification):經由個人主觀的認知,因為投入這項活動產生的心理變化。

3)耐受度(Tolerance):要增加這種活動的量或時間達到先前預期效果的過程。

4)退隱症候(Withdrawal symptoms):當活動停止或減少時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狀態或生理現象。

5)衝突性(Conflict):產生再成癮者自身、與身旁他人、或其他活動之間的衝突。

6)重複性(Relapse):成癮行為模式一再重複發生的傾向。

蕭銘鈞(1998)指出初次使用電子佈告欄的使用者最主要的是「休閒」與「娛樂」兩個動機;「實用」與「學習」兩動機是次要的使用動機。以青少年使用網路的動機而言,以消遣娛樂動機為最多,工具性使用動機中「搜尋資訊」和社交動機中的「聊天交友」次之

以下資料來自於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青少年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20051225日,取自於http://www.jtf.org.tw/psyche/examine/psyche_survey.asp?This=64&Page=1

使用網路與人聊天或E-mail的頻率越高、時間也越長。有27.8%的受訪者憂鬱情緒傾向嚴重,需求助於學校輔導老師或專業機構。值得注意的是,有30.6%的受訪者「想要消失不見」。調查結果也顯示,七年級生使用網路的需求,依序總是或常常為為娛樂休閒(GAME,下載音樂,找相關資訊等)70.9%;次之為無聊、打發時間者佔59.9%;再者為與朋友互動溝通、傳遞訊息者佔59.2%

  不同性別在使用網路上也有差異,結果顯示。男生比女生常上網,可是女生每次上網與人talkmail的時間比男生長。

 
比較分析使用網路者其情緒狀態顯示,比較具有憂鬱情緒困擾者,其每次使用網路與人talke-mail的平均時間越長。

 

(附件五)如何輔導青少年網路成癮

以下資料來自王智弘,輔導網際網路中的青少年- 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之諮商

與輔導策略,20051225日,取自於http://www.hraet.net.tw/wang/paper/paper92sts.htm

 

青少年網路成癮之諮商與輔導策略

對於青少年網路成癮的諮商與輔導工作而言,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判斷青少年是否為網路成癮,畢竟如何判斷是否成癮大家有許多的不同看法與討論,有稱之為網路重度使用者,有稱之為網路上癮失調(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有稱之為病態電腦使用(Pathological Computer Use),有稱之為網路濫用、誤用或過度使用(Internet Abuse, Misuse or Overuse),或者網路空間上癮(Cyberspace Addiction)(陳淑惠,民87a;民87b;民88DeAngelis, 2000Suler, 1998b1999Young1996a1996b ),我個人看待此一問題比較是採取我們應該了解並關懷青少年上網行為的立場,而較不是以病理的角度切入,不過國內外現有的相關網路成癮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因此,輔導人員可依當事人的情況考慮運用相關量表與評估標準以為判斷的參考。

 

 

(附件一)msn表情符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