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雙向道-人際溝通

 


活動名稱: 人際雙向道-人際溝通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6級 黃春惠

 

主題

名稱

人際雙向道-人際溝通

適用

對象

國中一年級

適用

人數

30

編制

日期

941223

編製

人員

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96級乙班黃春惠

單元

時間

45分鐘

教學

目標

一、能了解溝通的重要性。

二、能知道各種溝通模式。

三、能覺察自身的溝通型態。

四、能了解何謂適切的溝通態度。

五、能達到雙贏的人際溝通。

設計

依據

人際溝通的重點在於它是一種有意義的歷程,而雙方在此歷程中表現的是一種互動,而個體在互動中本身行為的出現或針對別人的行為的反應不一,因此,藉由小組緊急會議的討論,除了讓學生了解何謂人際溝通外,也讓學生得以覺察自身的反應類型,並培養部分社會技巧,以達承先啟後之效,引起學生動機亦佈達此團體之主題。接著,透過比較回饋的有無,讓學生討論並了解適切的溝通態度與方式。最後透過心理地位四象限的海報,讓學生在檢視自身的溝通型態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思考如何達到雙贏的人際溝通。

教材

參照

1、黃惠惠(民85)。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2、范中豪(無日期)。「龍A通」小秘方。民941220日,取自:http://guidance.heart.net.tw/a23_l107.shtml

教學

方法

教師說明、分組活動、小組討論。

教學

資源

活動單、滴答音、CD Player、計時鈴、幾何圖形卡、符合班級人數的白紙、「心理地位四象限」海報、麥克筆。

學生

分析

青春期實為人生發展階段中的過渡期,不僅要面對生理、心理的驟變,更要將生活型態的重心從適應家庭,逐漸轉移至課業及同儕。大多數青少年對這樣的現況會感到矛盾及不知所措,所以極需要有認同及歸屬的團體,因此人際關係對他們而言,相對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此階段的要務應該是更積極的協助他們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學習選擇,以發展良好的社交能力。

教材

分析

  透過緊急小組協商會議的進行,讓小組成員參與其中,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會因為時間的壓力,表現出各種討論方式,不論是說服、接受、反駁…等形式都可被接受,目的是要讓學生發現與人溝通的形式有哪些?哪種方式有效?哪種方式無效?而有效的方式就能讓對方真心誠意的信服嗎?讓學生討論什麼方式最能在溝通時達到雙贏的局面。

  主要活動承接準備活動的提問,讓學生體會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的利弊,讓學生討論在活動中的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有哪些因素妨礙了溝通的進行,並學習如何達到雙贏的溝通。

  綜合活動部份,教師介紹「心理地位四象限」,與學生討論每一象限的溝通方式為何,並讓學生思考自己較屬於哪一象限的溝通方式,並覺察自己在溝通中使用的不利因素為何,期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溝通都能順利進行,表現出善意且有效的溝通型態。

教   學   活   動

時 間

備 註

一、準備活動

 

 

(一)事前準備

 

 

1.教師事先研讀人際溝通的相關資料。

2.教師事先準備好活動進行時的器具、教材及符合班級人數的回饋單。

 

 

(二)關鍵報告

18分鐘

暖身活動

1.教師引起學生興趣。

【指導語:這堂課很特別,等一下我們會進行一連串的活動,我們要來好好談談人際溝通。】

2.將全班同學(30人)分為五組,一組六人。

【指導語:我們現在先進行分組,從1開始報到5,再從1報起,剛剛報到1的同一組,報到2的同一組,依此類推,共會有5組。】

3.教師發下活動單。

4.教師說明活動進行方式,並帶領學生閱讀活動

單,說明情境。

【指導語:我們一起來看看活動單上的題目(教師念出活動單的題目,活動單詳見附件一)。現在每個人可以先安靜思考一分鐘,一分鐘後請各組推派一位同學主持會議,如果組員有發生嚴重爭吵時,主持人要負責安撫雙方的情緒。會議時間只有5分鐘,不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在時間內討論出結果,不然任務就失敗了。】

5.小組推選主持人。

6.各組開始討論活動單的題目。

7.各小組的主持人向全班同學報告該組討論出的結果。

8.教師歸納小組的報告,說明活動主旨,並帶出下一個活動。

【指導語:像這樣的題目當然沒有一個完全正確的答

案,剛剛在討論的時候,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老

師很好奇,各組是如何得到結論的?(公平表決?

勇敢地說服?或是默默地退讓?)每個人都能充分

發表自己的意見嗎?我們如何讓自己的意見被對方

完全了解?或是總是把自己的意見吞回肚子裡?從

小組的討論是不是代表著同學在學校中、家庭中與人相

處、溝通的縮影呢?我是不是常常扮演「說服者」、「讓

步者」還是「旁觀者」的角色呢?到底要如何地讓別人了

解我的意思呢?】

1分鐘

 

 

 

 

3分鐘

 

 

 

 

 

 

6分鐘

5分鐘

3分鐘

 

準備材料:活動單、滴答音、CD Player、計時鈴。

二、主要活動:駭客任務

20分鐘

 

1.教師引導主要活動的進行。

【指導語:現在我們就來進行第二個活動,體驗看看

兩種不同的溝通型態。】

2.教師發給各組的主持人一張幾何圖形卡(附件二)與白紙。

3.教師說明活動進行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活動。

1)第一次繪圖:主持人不得讓組員看到圖形卡,

主持人面對組員,直接指導組員進行繪圖工作,過程中組員不得發問。

【指導語:現在請主持人先研究手中的圖形卡,面對著組員,說話引導組員畫出第二個圖形,但過程中組員不能問問題,只有主持人可以講話。】

(2)第二次繪圖:主持人仍不能讓組員看到圖形卡,主持人面對組員,指導組員進行繪圖工作,但組員可以發問,主持人也可回答問題。

【指導語:我們已經進行完第一次繪圖了,現在主

持人還是不能讓組員看到你手中的圖形卡,一樣

面對著組員,引導組員畫出你手中的圖形。這次

組員可以問主持人問題,主持人也可回答問題。】

4.各組重新選出一位主持人。

【指導語:請各組先推派一位主持人,主持人等一下要到前面來拿活動用的紙,紙上面有兩種圖形,這兩個圖都不能讓組員看到,主持人的任務就是要指導每個組員畫出上面的圖。】

5.各小組開始繪圖工作。

6.各組完成活動後,進行小組討論。

【指導語:各組討論兩次的繪圖工作有何不同?何者較有效?哪些因素會妨礙溝通?可以如何改進?】

7.請各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學說明組內討論結果。

8.教師歸納各組意見,為主要活動做總結。

 

 

 

 

2分鐘

 

 

 

 

 

 

 

 

 

 

 

 

8分鐘

3分鐘

 

6分鐘

1分鐘

準備材料:幾何圖形卡、符合班級人數的白紙。

三、綜合活動:你好我也好

7分鐘

 

1.老師於黑板上張貼「心理地位」四象限海報,並逐項簡單講解之,每講解一項就讓學生回想暖身活動中討論出的溝通方式,填入海報中。

2.教師總結今日教學活動內容、目標。

【指導語:一開始透過小組緊急會議,我們了解到溝

通的形式有哪些,雖然透過某些方式能達成共識,

但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接著我

們也親身體驗了有效的溝通方式為何,以及適切的

溝通態度與方式,希望經過這堂課的教學活動,同

學們日後都能做到雙贏的人際溝通。】

5分鐘

 

2分鐘

準備材料:海報、麥克筆。

 

*附錄

附錄一

(一)成員之行為特徵與需要-基本理論

王玟琳(民87)指出青春期為人生發展階段中的過渡期,青少年不僅要面對生理、心理的驟變,更要將生活型態的重心從適應家庭,逐漸轉移至課業及同儕。大多數青少年對這樣的現況會感到矛盾及不知所措,所以極需要有認同及歸屬的團體,因此人際關係對他們而言,相對變得非常重要。要渡過這段期間是需要時間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卻越來越多,因此在此階段的要務應該是更積極的協助他們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學習選擇,以發展良好的社交能力。

根據Erikson的心理社會論,青春期的發展重點為:需要獲得自我的獨特感,並學習獲得社會中有意義的角色與地位,此時期的「心理社會危機」則是角色認定的混亂,換言之,青春期的特徵是「能介定自己,知道人生的意義與方向,自我要能辨識自己與認定自我;若對自我不了解,迷失人生方向,不能承擔角色任務則會發生混亂」。有鑑於此,青少年若能對自己有深刻的了解,知悉個人應扮演的角色,並知道人生的意義與方向,將有助於個人價值體系的形成,使個人的生活哲學得以建立,並使人生具有目標與方向,不致於迷失或展生混淆。

而社會文化因素或環境條件會影響青少年的發展,青少年階段最明顯的轉變之一,即是同儕的影響力大增,青少年是否能與同儕建立密切的友誼,對促進其社會能力的充分發展極為重要。根據瑞斯(Rice,1984)的論點,青少年在社會發展上有著下列六項任務:

1、與人建立關懷、有意義與滿意的關係。

2、與不同背景、經驗及思想觀念的人交朋友,以擴展兒童期的友誼層面。

3、在社會團體中尋找接納、隸屬、認同與地位。

4、將兒童期的同性興趣與玩伴轉向異性的關懷與情誼。

5、學習與異性交往的方法與技巧,以促進個人與社會發展,並有益於未來擇偶與婚姻的成功。

6、尋求表現被接受的男性或女性性別角色,並學習適性行為。

由此可知,與同儕建立密切的友誼對促進青少年社會能力的充分發展極為重要。

黃德祥(民82a)認為要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則必須先發展良好的社會能力。所謂「社會能力」良好的人,即是具有社會性功能並表現適當社會行為的人,而「社會技巧」(social skills)就是社會能力的另一層面。「社會技巧」是個人在社會情境中能利用被社會接受與肯定的方式與他人互動,同時使個人、他人或相互之間獲益的能力。「社會技巧」的意義包括三個層面:1、是指具有導引強化結果的能力﹔2、在人際情境中能展現社會技巧﹔3、可以用可衡鑑與客觀方式加以描述的技巧性行為,具有良好社會技巧的人能對他人激勵、增強與顯示興趣,並且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以有彈性且敏銳的方式加以掌控。

由此亦可見社會技巧事實上亦即是人際交往的技巧。沃克等人(Walker et al.,1988)則將青少年的社會技巧區分為同儕相關技巧(peer-related skills)、成人相關技巧(adult-related skills)與自我相關技巧(self-related skills)三大要素,亦即社會技巧涵蓋與同儕及成人相處與互動的技巧,以及自我掌握與表現的技巧。其中同儕相關技巧又可分為社會互動技巧(social interaction skills)與社會因應技巧(social coping skills)兩部分。

為協助青少年順利渡過此時期的認定危機,並學習適切的社會技巧,因此選定「人際溝通」為主題,希望能幫助青少年先充分認識並探究與他人互動時,自己所表現出來的溝通型態,以促進青少年自身及其人際交往的發展。

(二)協助之方法與策略-活動設計理論

本方案的各項活動設計主旨在於透過與同儕小組的討論,覺察自我的溝通型態及人際互動的模式。此外,藉由比較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的異同,學習較適當的表達方式,以增進自我的人際溝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其運用的理論分述如下:

1、人際溝通的意義

  「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一種有意義的互動歷程。在此界定中含有三個重要的概念:

(1)人際溝通是一種歷程(process),它是在一段時間內,有目的的進行一系列的行為。二十分鐘的電話對談,或在下課時間與朋友交談五分鐘,都是人際溝通歷程的例子。在任何溝通歷程中,都會產生意義。

(2)人際溝通的重點在於它是有意義(meaning)的歷程。意義是指溝通行為的內容、意圖及其被賦予的重要性;內容(content)是所傳遞出來的特殊訊息,即要溝通「什麼」;意圖(intention)是指說話者顯現該行為的理由,亦即「為什麼」要溝通。重要性(significance)是指溝通的價值,亦即溝通有「多麼重要」。

(3)雙方在溝通歷程中表現的是一種互動,互動的意思是雙方在溝通歷程中,彼此對於溝通時及溝通之後形成的意義均負有責任。例如:小孩跟父母開口要錢,此話中的意義或此訊息的結果,需視接著所發生的事而定,亦即在還未造成互動前,不知道結果為何,可能是yes,也可能是no,而且yes或no的結果又存在著許多的語氣、態度等差別,也就是孩子所說的話本身,在溝通歷程中原先不具有意義,直到父母回應之後才顯出意義,而父母的回答也是透過孩子的後續反應才能顯出其意義。

2、溝通分析理論

在伯恩所創始的溝通分析理論中,亦有探討一個人的溝通型態及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方式,主要包括心理地位、自我狀態及溝通方式。伯恩認為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會不斷地出現四種基本的心理地位於人際溝通關係中:

(1)我沒問題-你沒問題(I am OK-You are OK)

  抱持這種生活態度的人,肯定自己,也肯定別人。能發揮自己的長處,也能欣賞他人的優點,能接納自己與別人不可改變的部分,勇於面對問題,樂觀、積極,容易相處,溝通起來也愉快。

(2)我沒問題-你有問題(I am OK-You are not OK)

  抱持這種生活態度的人,肯定自己,否定他人。自視甚高,頗為自負,無內省能力,常推卸責任,錯的永遠是別人,剛愎自用,對人常懷敵意,不能接納他人,因此人際關係較差,與人更是難以溝通。

(3)我有問題-你沒問題(I am not OK-You are OK)

  這是全人類在嬰兒早期共同的感覺,也是個體早期學到的對人對己的態度。若一直抱持此生活態度者,總是否定自己,肯定他人。認為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有自卑心態,易退縮、自責,缺乏自信,常自艾自憐,羨慕別人,孤立自己,與人隔離。

(4)我有問題-你有問題(I am not OK-You are not OK)

  抱持這種生活態度的人,否定自己,也否定別人。在他眼中自己不行,天下也沒有一個好人,對自己失望,對他人也持悲觀看法,對世界更無信心,憤世嫉俗,偏激消極,不喜歡自己,也不能欣賞他人,溝通時充滿攻擊、抱怨、挑剔。

而在這四種模式中,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即希望能達成第一項(我沒問題-你也沒問題)的溝通狀態。

此外,伯恩也提出人格當中存在著一部分的自我狀態,根據彼此之間的互動情形,可深入了解個體的行為,並深入分析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狀態。所謂「自我狀態」是一種思想和感覺的系統,此一系統直接與相對的一組行顧型態有關。伯恩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有三種自我狀態,分別稱為「父母」(Parent)、「成人」(Adult)、「兒童」(Child)。

「父母」的自我狀態主要是個體小時模仿自其父母的行為。父母的行動、說話、教訓等方式就像錄影機一樣,錄在腦子裡而影響個人的態度和行為;其經常以偏執、批評和撫慰等行為對外表現,對內則以訓示的方法影響內在的「兒童」。在言語上的表現是:「不可以」、「照我這樣做」、給我聽清楚」、「我吃過的鹽巴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等命令式或撫育性的語氣。

「成人」的自我狀態是一個有組織、有理解力的自我狀態,能根據事實與客觀的標準,把外界的資料轉化成知識,加以評估,然後表現最適切、最令人滿意的行為。如「為什麼?」、「什麼時候?」、「比較上來說」等理智的話。

「兒童」的自我狀態分為自然兒童、學者兒童和適應兒童三種。自然兒童是天真而不造作的,有如個人童年的行為;學者兒童是透過直覺的思考而適當的反應;適應兒童表現的是順從、退縮或不服氣的執拗。

3、反應類型

個體行為的出現或針對別人的行為的反應會有不同的類型,大致可分為自我肯定型、非自我肯定型、攻擊型(包括直接攻擊與間接攻擊)。

(1)自我肯定型:自我肯定的反應對自己是忠實的,體會到自己真實的感受,意識到自己的想法,終於自己的表達出來。在尊重自己的同時也尊重別人,所以把自己的狀況讓對方了解,但也關心別人,雙方都是健康的,都能從中成長、發展的,彼此的關係是真誠的、平等的、穩固的。

  (2)非自我肯定型:不自我肯定的行為對自己是壓抑的,對自己真實的感受、想法感到不安或不確定,甚至羞恥,所以不敢表達,而對別人的意見、感受無條件接受,容許別人漠視、踐踏自己﹔也不敢提出任何的請求,放棄自己的權利。如此做對自己是不健康的,對別人也不是真正的尊重,有時會讓對方看不起你、不尊重你,並且彼此的關係不真誠、不平等也不穩固。

  (3)攻擊型-直接攻擊:攻擊的反應行為只重視自己的權益、保護自己,並且以攻擊別人來達成保護自己的目的。在攻擊行為反應中,對對方缺乏了解與同情。這種人基本上是低自尊-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他不給自己空間,也不給別人空間、尊重與關懷,也不能成長、發展﹔並且雙方關係是衝突的、敵意的。

  (4)攻擊型-間接攻擊:另一種攻擊形式稱為間接攻擊,不是直接責備對方,這種人給人的印象是他們感覺很好,一切沒事,但事實相反。在這種反應中,自己被相反的兩種情緒、行為所籠罩、折磨,而對方也很不舒服。這種行為的發生常常因為人們過度關心自我形象(self-image),不要別人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要表現自己度量大、有修養。這樣的結果是扭曲自己,之後又轉為怨恨,而對方情緒也受到污染、被壓抑,暗地不高興,既不感激反而怨恨﹔彼此的關係曖昧、不真誠也不穩固。

  4、回饋

  接收訊息者對於訊息的意思之解釋是否正確,他們對訊息會有一些心智上或身體上的反應,接收者的反應常常可以讓我們決定訊息是否真正被接收,而這些反應就稱為回饋-告知訊息傳送者其訊息、意思是否被聽到、感受到、看到或了解到。如果口語與非口語的反應,告訴傳送者其訊息沒有被接收到,或接收錯誤或被誤解,則傳送者可以再傳送,或以不同方式再傳送,如此傳送者想要傳達的意思,才能被接收者完全正確的接收。

  在這樣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反應類型與程度會有不同的回饋類型。例如,零回饋的情況是指傳送者無法得知接收者的反應,假設有人現在說:「請停止你現在所做的事,找一張紙,在上面畫三個互相聯結的三角形」,但他卻無法知道你是否了解他所說的,你是否真的畫三個三角形,或者是否畫得正確,因為對方無從了解你的反應,因此對方不敢確信他是否真正在溝通。缺乏直接的反應是任何形式的大眾溝通的缺點之一,例如電視台、電台的播送,都缺乏立即、足夠的機會去檢核接收者的反應。然而,假設有個老師,在站學生的面前要求學生畫三個相聯結的三角形,即使學生不說話,而老師站在那裡,就能讓老師直接的看到學生非口語的回饋。

參考資料

1.王文科(民88),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第四冊,頁32-33,台南市,南一書局。

2.Rudolph F. Verderber, Kathleen S. Verderber(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曾瑞真,曾玲珉譯),頁5-6。台北市:楊智文化。

3.黃惠惠(民85)。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4.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頁514-521,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5.人際關係成長團體-遇見百分百朋友(無日期),團體心理諮商資訊網,民941228日,取自:http://counseling.heart.net.tw/group9.shtml

 

附錄二

延伸閱讀

                                       反應類型表

 

自我肯定型

非自我肯定型

間接攻擊型

直接攻擊型

自我

的感覺

我覺得和別人一樣是平等的,我有我存在的價值,我是自信的。

我凡事不如人,世上有沒有我沒什麼差別,我很自卑。

先前我覺得不如人,但之後我覺得比別人優越。

我比別人強,比別人優越。

內在

對話

我的權利和別人一樣重要,我有權利肯定自己的權益。

我沒有什麼權利。

我受到傷害我要報復。

我的權利比別人重要,我要保護自己的權利。

對自我權力的假設

澄清並肯定自己的權利,也不侵犯別人的權利。

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

開始時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後來又間接的侵犯別人。

允許自己侵犯別人的權利。

人我

地位

我行,你也行

我不行,你行

我行,你不行(但讓你以為你行)

我行,你不行

決定權

雙方共同決定

讓對方決定

替別人決定,但對方不知道

替別人決定,對方知道

行為

表現

平等、合作、直接面對、真誠

逃避、投降、放棄、壓抑

表面平和,案中迂迴攻擊

敵對、衝突、責罵、侵略

對方

的反應

彼此尊重

不尊重、罪惡感、生氣、挫折感、厭煩

困惑、挫折、受制感

受傷害、防衛、羞辱感

成功

的型態

雙方不受傷害的成功,成就雙方的成功(雙贏)

靠別人的同情或運氣而成功

靠控制、操弄而成功

靠打敗對方而成功

 

*附件

附件一

關鍵報告

 

 

  

你是「地下傘」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員,由於你們公司生產的化學藥劑大量

外洩,造成全市居民受到感染,由於你們的基地建在地底下,內部人員皆

受到安全保護。現在有6位未受感染的市民正逃向你們公司總部,希望進

入基地,得到保護,但考慮到空間、食物、水…等因素,只能收容4位,

這6位未受感染市民的身分資料就在你們手上,現在請以「組」為單位,

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要讓哪4位市民進入基地。

  請各位同學先安靜思考一分鐘,一分鐘後各組推派會議主持人,不論用

   什麼方法,各小組必須在5分鐘內討論出結果,否則這6位未受感染的市民

   將受到其他在街上遊蕩的市民感染。

 

市民身分

老醫生

粗工

家庭主婦

國小女孩

音樂家

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