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生命教育

 


活動名稱:生命教育之一~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

                            生命教育之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失落的經驗

生命教育之三~生命的回顧---把握現在、展望未來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諮系94級張瓊文

 

 

一、適用對象高中一年級生,男女合班,是一般國立高中的學生。

二、方案設計理念

有鑒於現在青少年對於生命的不重視及近年來生命教育的備受重視,再加上青少年挫折容忍力低落,於是想予以建立正確的死亡概念以及調適失落的方式,讓青少年能夠有所依從,並且對於生命能有不一樣的正向想法,進而產生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

三、理論基礎:

一、青少年的死亡概念:

根據張淑美(85)指出,自1930至今經由眾多學者的分析與討論,認為死亡概念由一些相當不同而又各自明確的次概念(sub-concept)或成分(conponents)所組成的複雜概念,歸納其四個次概念內涵及其相同概念如下:

()不可逆性:對「生物體一旦死亡,其肉體無法再復活」的了解。相同概念有:死亡的中即興、死亡的永久性、不可取逆性。

()無機能性:對「生物體一旦死亡,所有生物機能的停止」的了解。相同概念有:不具功能性、終止性。

()普遍性:對「所有生物體都會死掉」的了解。相同概念有:不可避免性、死亡是己身的事件。

()原因性:對「導致生物發生死亡的原因」的了解,包括「自發因素」或「外力因素」,或兩種因素共同造成的。

Despelder&Strickland(1992)指出,根據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模式,青少年正處於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期上,是人格發展重要階段,他們必須從過去兒童時的依賴,轉化製程年時的獨立自主,故,這是一個整合又分離的時期,為了尋求自我認同,為了回答「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這類問題,青少年們致力於達到成為自己的目標與夢想,而死亡的可能性對於這個理想的完成會構成嚴重的威脅。陳瑞珠(83)也指出在Pieget的理論裡,青少年已達到形式運思期,他們獲得邏輯的思考能力,能夠以抽象或推理方式來形成概念,這些認知上的重大變化對青少年如何看待生命與死亡,及對瀕死過程的疑問與關心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認知能力上的改變,青少年開始有能力去思考生活上的面面觀,包括想像一個人不存在的情形、有關生與死的本質之最終問題、生命的意義、死後的生活等更抽象的哲學上的概念。常以「why」、「how」來作為問題的開始,並對悲慟、瀕死及死亡等之變遷較有興趣,而不再只是要獲得事實與真相。也只有在此時青少年才會開始以比喻的方式來談論死亡,或開始去辨認與分析它的抽象結果。

李玟青(84)Mcgluflin(1990)指出由於死亡概念的成熟,青少年對死亡也較少有神奇和神秘的概念,不再以魔術思考的方式,而會以生理的、哲學的、神學的解釋作為他們死亡的認知體系之一部份,思索關於生或死的問題,因而發展出與死亡有關的宗教觀、哲學觀,視死亡為生命之最後過程。

二、引發青少年失落與悲傷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吳秀碧老師指出,生命的本質包括生理、心理、精神與靈四個層次,失落的本質亦然。它是生命進展過程的自然現象,它可以包括死亡,但不僅止於死亡。人在經驗他人死亡之後的心理歷程通常稱為哀悼,悲傷(griefing)是指失落後的反應,可當作動詞來看;事一種失落後再適應的歷程。概括來說,生活中只要有改變就有失落,有得必有失這句話,得失就是改變,有些改變是出自於個人所願,有些則是出於個人意志力之外的,如生老病死、個人意外或重大事故。

李佩怡(84)認為失落種類有三種:

()生命的失落:親人、家族成員、朋友、寵物的死亡、個人墮胎或流產之經驗。

()實質或象徵的失落:個體或家庭身體功能受損、失去所愛的物件、成績不及格、落榜或名譽受損。

()關係的失落:與重要他人疏遠分離:如父母離婚分居、好友搬家或轉學、男女朋友分手、同志不為社會所接受、青少年風暴期親子關係之考驗。

三、青少年的哀傷反應

青少年因生理、認知、社會角色的改變,其情緒狀態是不穩定、好動、情緒化的,在高張情緒影響下,青少年的情緒既複雜又敏銳、喜怒無常、悲歡不定,是感受最脆弱又最豐富的時候,他們雖然在認知上能夠理解死亡,但是在情緒的接納上產生遲滯的現象,也難以承受長期強烈的哀傷情緒,他們未準備好要承受憤怒、孤單、罪惡感等情緒,遂影響其生活適應甚大。青少年傾向壓抑自己的哀傷情緒,因為親友避諱談論死亡,以免觸及悲痛,如此卻讓青少年覺得自己孤單、被遺棄、找不到人訴說,這樣的壓抑哀傷反應可能諱言致到成年期才爆發出來;而在遭遇到重大的失落與死亡後,有些會感到無助與害怕,會想退回到兒童時期被保護的狀態,尋求父母照顧、安慰與建議,免於死亡及其後果。(陳增穎,民87p.77-78)

四、人生的六大命題

存在主義認為人生並非空無與不存有,相反的,人生存有(being)就是最大的意義所在。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有六大命題:(黃德祥,55p.6-7)

()自我有覺察的能力:覺察生命的有限與潛力,也體驗到人的孤單、空虛、罪惡與無意義。

()自由與責任並存:人生的終極意義便是為自己的自由負起責任。

()獨特性與群集性兼有:體驗人生存的深層意義,同時也體驗孤獨、學習自我傾訴心聲,同時也體驗與人互動的感覺及親密感受。

()意義之追求:任何苦難與快樂的體驗都是意義的本身。

()焦慮是人生的一部份: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人成長,可使人體驗、重建人生。

()死亡與不存在的覺察:人有生即有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因為人會死亡、不存在,人生才會有價值。所以積極面對死亡,會使人生變得豐富。

四、參考資料:

莊慧秋,(199912)。面對死亡  尋找希望---告別,再見的開始。張老師月刊,264P.54-55

李佩怡,(87)。失落的自我適應:如何運用創意度過悲傷。學生輔導通訊,54P.84-99

陳增穎,(87)。青少年的哀傷反應及其對諮商與輔導的啟示。學生輔導通訊,54P.70-83

趙若男,(1998)。專訪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楊瑞珠教授  談失落與悲傷輔導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環。輔導通訊,55P.1-5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55P.6-11

Susan Varley(1984)獾的禮物。林美真譯。台北:遠流出版。

歌曲:明天會更好。詞/曲:羅大右。新力唱片。

 

*團體輔導方案

單元一

單元名稱:單元一: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認識死亡

活動目標

1.      學生能了解並表達自己對死亡的概念

2.      學生能體驗到死亡概念帶給自己的感受

3.      建立學生正確的死亡概念

教學目標

活動流程

時間

器材

備註

 

一、準備階段:

老師引言:死亡究竟是什麼呢?從小到大我們聽過很多關於死亡的消息或新聞,但是到底死亡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將以繪本的方式來討論死亡這個人生中重要的議題。

二、發展階段:

1.      暖身活動:繪本導讀---獾的禮物

(留意故事情節而有音調之起伏)

2.      主要活動:

(1)   小組討論:(可以文字或圖畫表達)

A我覺得死亡像…

B我覺得獾死亡後,牠到了…

C獾如何知道自己將死亡…

D獾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E死亡帶給我的感受是.

(2)   班級分享:

邀請各組分享剛剛小組成員的討論並簡單說明。

(3)   老師綜合:

綜合每組的意見、給回饋,並給予建立死亡的正確觀念。

 

三、結束階段:

綜合課程的分享與討論。

原來,死亡並不可怕,它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一個必經的階段,了解死亡後的許多概念後,我們下一次將來探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同學回去後可以想想自己曾經有過的失落經驗,自己曾經失去的人或物,我們留待下週來討論。

5

 

 

 

10

 

 

 

12

 

 

 

 

 

12

 

 

6

 

 

 

5

 

 

 

 

CD音響、

幻燈片

 

活動單42份、蠟筆6

 

 

 

 

事先將座位安排成7人小組

附件一

 

附件一:活動單

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

 

我覺得死亡像                                                      

 

我覺得獾死亡後,牠到了                                              

 

獾如何知道自己將死亡                                              

 

獾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死亡帶給我的感受是                                                

 

單元二

單元名稱:單元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失落的經驗

      

活動目標

1.      學生能體驗失落經驗帶給自己的感受

2.      學生能表達自己如何調適失落經驗

3.      學生能夠認識失落經驗的反應與學習識當的調適方法

 

教學目標

活動流程

時間

器材

備註

 

一、準備階段:

老師引言:上一週談了死亡的概念與你對它的感受、看法,這一週我們也即將談談跟死亡也有相關的話題---失落的經驗,失落的經驗是很悲傷很難過的,不論是失去心愛的親人或朋友或是失去心愛的東西,都讓我們花很多時間去調適,今天我們要來分享自己的失落經驗與自己如何從那段悲傷情境中走出來。

二、發展階段:

1.      暖身活動:文章分享---告別,再見的開始

2.      主要活動:

(1)   小組分享個人曾經有過的失落經驗(人或物均可),當時自己如何反應、自己的感受是…、自己如何調適?

(2)   老師講述人面臨失落經驗時的

反應與調適。

(3)   小組分享:給當時的自己一個禮物:

自己回頭看這一段失落經驗時,自己想對當時的自己或已失去的人或物說什麼呢?想給當時的自己或已失去的人或物一個什麼禮物呢?為什麼?

(4)   班級分享:

注意班級狀況,先徵求自願分享者,再依剛剛小組討論情形,邀請適合分享的同學做分享。

(5)   老師總結:

簡述同學分享。

三、結束階段:

失落經驗帶給人的震撼的確很大,我們學會死亡,也了解如何因應失落經驗…人生其實很短暫,請同學回家後收集自己的成長代表照片,下週我們要來回顧自己的生命成長歷程…

5

 

 

 

 

 

5

 

15

 

5

 

8

 

 

 

5

 

 

2

 

5

 

 

 

 

 

 

 

 

 

CD音響

 

CD音響、

活動單

講義

仍依上週組別來分組坐。

注意每位同學的狀況,並給予適時的安撫。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一:

面對死亡  尋找希望

告別,再見的開始     撰文:莊慧秋

詩人說

靈魂,是大地上的漫遊者

順著藍色的河流  寧靜的行進

而生命,只不過是是一個藍色的瞬間

輕柔地  歌唱著隨瘋搖曳的蘆葦之歌

 

在生之旅途上玫瑰班的風景是多麼歡樂

但告別的時刻終究會來臨

昔日的自己、逝去的戀情、過世的親人

死亡的面容像冬季的夜晚

海岸邊茵綠的原野逐漸灰涼

 

冬夜是陰暗的  但並非漆黑一片

銀藍色的夜空中  有溫柔的光芒明滅地閃爍

風中傳來遙遠的鐘聲  久久地鳴響

逝者跨騎在時光的白駒上  隨著海浪飄向未知的遠方

 

讓我們學會去愛中將消逝的東西吧

並且在時候到來之時  學會放下

一次次的告別  是另一個再見的開始

潮水去了又來  來了又去

黑暗和光亮  生命和死亡  過去和未來

終將在不遠的盡頭處  以如歌唱般的潺潺節奏

再次含笑相遇

 

附件二:活動單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我與我的失落經驗與因應方式

 

我曾經失去                                                       

 

 

當時我的感覺是                                                   

 

 

我當時以                                          來調適自己的心情

 

 

想對當時的自己說                                                 

 

 

想對當時失去的□□說                                             

 

 

想送給當時的自己一個禮物                                         

 

 

想送給當時的□□一個禮物                                         

 

附件三:講義

 

哀傷階段的劃分

作者

階段

Bowly(1960)

1.集中心力在逝者身上2.對逝者或者其他人懷有憤怒及敵意3.尋求他人的支持及協助4.失望、退縮、解組5.重組及將自己投注於新的客體上。

Engel(1961)

1.震驚與不相信2.覺知3.恢復4.解決失落5.理想化6.結果。

Corer(1967)

1.震驚2.強烈的悲傷3.逐漸恢復興趣。

Parkes(1972)

1.麻木2.尋求與呼喚3.沮喪4.恢復。

Glick(1974)

1.震驚與難過2.因應焦慮與恐懼3.妥協4.恢復。

Kavanaugh(1974)

1.震驚2.解組3.反覆無常的情緒4.罪惡感5.失落與孤單6.解脫7.重組。

Hardt(1978-1979)

1.否認2.假意接受3.假裝重組4.沮喪5.重組與接受。

Raphael(1983)

1.震驚、麻木、不相信2.痛苦3.心理的哀悼過程4.整合。

Weizman(1985)

1.震驚、不相信、否認2.毀滅(undoing)3.憤怒4.難過5.整合。

Stephenson(1985)

1.震驚、麻木、困惑、憤怒2.解組與重組3.重新適應4.恢復。

Sanders(1989)

1.震驚2.覺知3.保留4.轉捩點5.重生。

Ward(1993)

1.震驚與不相信2.否認3.增加覺察4.接受。

(參酌Despelder& Strickland, 1992; Aiken, 1994; Hughes, 1995; Westmoreland, 1996)(摘錄自陳增穎,54p.76)

 

有效的失落與悲傷的因應方式:(趙若男,55p.5)

1.      覺察自己的悲傷情緒

覺察自己面臨失落師見時的情緒反應、身心狀況,唯有自己愈承認與接受自己悲傷的感覺,才愈能學會如何以安全的方式來表達這些情緒。

2.      接受自己需要走過悲傷的責任---別獨自悲傷,尋找專業的協助與朋友的支持。

3.      走過復原之路:

(1)   找出未完成的情緒、對話或關係:例如:「如果時光倒流你可以為他做些什麼?」

(2)   給予原諒:試著說出原諒對方的話。

(3)   表達對他人的情感,表達在失去前來得及表達的正向情感

4.      採取行動

5.      尋求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