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與爸媽共舞—親子溝通

 


活動名稱:與爸媽共舞—親子溝通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諮系94級楊雅婷

 

 

一、適用對象國中二年級學生

二、對象背景分析: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期,不僅在生理上有很大的改變,例如:第二性徵的出現、內分泌…等等,在心理上的轉變也很大,逐漸向父母要求更多的自由,強調獨立自主的空間,不再如以往地依賴家庭的支助,容易受同儕影響,常與父母產生衝突、摩擦;由以上幾點可看出,青少年在此時期的身心發展將面臨很大的轉變,這需要父母親的關懷與溝通協調,幫助其身心順利、健康地發展。

三、活動目標

1.      協助成員對父母親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2.      協助成員思考和父母互動時的困難,進而尋求解決之道。

3.      協助成員能發展與家人有良好的溝通。

四、理論基礎:

Hill Offer 等人的研究指出,不少人以為青少年和父母常彼此不喜歡對方,也無法和睦相處,但事實上,數據顯示,大多數青少年覺得和父母很親近,而且對父母有正面感受,對重大論題有類似的價值觀,多會尋求父母的贊同。其他的研究數據亦發現,大多數的青少年自認喜歡及敬重他們的父母,和他們有密切、溫和的關係,其中竟有四分三以上的青少年覺得自己與父母有親切關懷、互相信賴的親子關係。

  然而,這並不表示青少年和父母處於一種平靜無壓力的關係中,主要是自我追尋的問題在青少年期因身體、認知、社會與情緒發展達到一個頂點而瑧於最高峰,知道自己即將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常在高低起伏情緒的騷動下,追尋認定與親密。關於認定與親密的定義,有以下專家之解釋:

w             Marcia 把認定定義指為,個體與自己的慾望、能力、信仰及生活背境所建構而成的內在動態組織。

w             Papalia Olds 認為真正的親密,包括了允諾、犧性和妥協。

w             Gilligan 的情況有異於男性:女性較少以個人的成就,但多以和他人的關係來界定自己,亦根據自己對他人和自己所負的責任和照顧能力,來評估自己,較少經由競爭式追求,多以合作式的努力來獲得認定,意思是指,女性較多經由合作,較少競爭。就女性而言,認定和親密關係,是同時發展的。

w             Blyth Foster-Clark,以及Bukowski Kramer 的研究指出,親密關係對女孩比對男孩重要,甚至在學校中的友誼也是如此。

    然而,Papalia Olds 指出,青少年子女在尋求認定中不可缺少的一點,乃是逐漸獨立於父母,變成部份的尋求導致了同伴團體的出現,傾向於相信多數的其他青少年和自己擁有相同的價值觀。Siegel 認為青少年子女需要與父母分開,卻又瞭解自己有多依賴父母之間,存有一種得放棄童年時的認定,並建立他們自己的個別認定,同時又維繫與父母及家庭之間關係的持續緊張壓力,成了衝突的根源。

  其實,青少年子女的衝突心情正好也是父母的心情,他們常感覺很難放手,一方面既希望孩子獨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子女繼續依賴,因此可能在不知不覺間給子女雙重訊息,意思是指實際上傳遞的是與他們行動相反的另一回事。結果Csikszentmihalyi Larson,以及 Sorensen 的研究証實,年齡已成為青少年期中一個有力的連繫因素,具有「年代性」的排斥觀,認為和同齡朋友共渡的時間最快樂,覺得自由自在,開放、參與、有趣、刺激。不過,雖然如此,青少年子女對父母價值觀的排斥經常只是部份、暫時或是表面的。

  研究指出,青少年對使生活更加美好的最佳方法,例如努力工作、受較高等的教育、有愉快令人喜歡的性格、可以知人善任、有特殊才能、節儉儲蓄的價值觀,其實與父母親頗為相似。故此,出現在此過渡時期的情緒,不一定會導致與父母或與社會價值觀的決裂

w             Collins Hill Offer 等人的研究指出,有明顯衝突的只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而且這些家庭的問題,早在子女轉青少年期前便已經存在多時。

w             Offer 更指出十二至十四歲子女多數都很快樂、適應良好,擁有真實的自成映像,和父母爭論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少有「騷動」或「混亂」,而不到五分之一有過騷動青春期的經歷。

  以衝突的本質大致來說,父母和青少年子女不會為了經濟、宗教、社會或政治價值觀而爭吵

w             Carlton-Fold Collins 指出,大部份的爭吵是關於功課、家庭事務、交友、約會、飲酒、外出時間和個人外觀等小事。

w             Lynd Lynd 的研究發生爭吵的主要原因包括夜晚回家的時間,上學日晚間外出的次數,以及在學成績。

w             Panke 則發現子女社交生活與朋友,工作與用錢,衣著打扮,倒是常見的爭吵原因。

w             Remmers 的研究顯示,青少年和父母爭吵,多在做錯事時,不敢告訴父母,對用車或夜間外出,限制太嚴。

w             Johnstone 指出,學校、學習,與休閒時間的使用。

w             Rosenthal 的研究也發現喝酒、抽煙、做家務方面,以及外出時間和頻次屬最常見的爭吵原因。

  從以上的資料看來,大多數的爭論都不如想像中那般麻煩,這種社會化課題不可避免會引起某種程度的緊張,但Montemayor 卻看不出更深涵義的親子衝突。爭吵可能反映子女對獨立的渴望,也可能只是父母想教子女服從社會的規則。

  青少年和父母之間的許多爭論,常是有關於「多少」和「多久」,例如,他們希望對自己的時間安排有多大多久的自主權Sonetana 的研究亦指出,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的爭拗只在雙方對問題的看法重點不同,例如父母看事情的對與錯,多不是從道德觀念出發,而是根據傳統的風俗習俗,沒有明文硬定的社會規範作判決,但青少年子女卻多從個人自由的觀點看事情,覺得做甚麼都是自己可選擇的自由,與父母無關,他們無權干涉。

  根據Steinberg親子不和的情況一般在青春期逐漸增多,青年前期逐漸穩定,十八歲以後又漸漸減少

w             他以為青少年期衝突的初期增加,和青春期的關係可能多於和生理年齡的關係,而部份較近的研究指出它也許是雙向進行的。

w             Steinberg 又發現,隨著子女身體的發展,他們與父母的爭吵變得更多。

w             另一有趣的現象是,和母親吵得較多的女孩比母女關係較平靜的女孩,身體成熟得較快,原因可能是在女孩正想尋求獨立時,和母親的密切連繫會是種壓力,這種壓力可能影響了主宰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

  Papalia Olds 認為父母和青少年子女若有共同的追求時,彼此間的溝通會更自然。誠然,親子關係若溝通上有困難,很容易造成對彼此期待沒澄清的失望與誤會。真的,雖然親子關係中衝突與失敗的原因各不一,但歸根究底還是雙方的溝通出了問題,所以父母與子女都需要學習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

  溝通,本是一個過程,包括有1.傳送訊息的人。2.訊息本身。3.接受訊息的人。4.傳送訊息時的情境與渠道。專家把溝通分做兩大類:一是語言溝通,另一是非語言溝通。語言溝通是指說話與文字的溝通方式;而非語言溝通,主要是指個體用身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說話語調,身體姿勢,頭、手、腳的運作等等,來表達訊息。

        親子溝通不單有語言溝通,特別是用說話的方式,還有各種形式的非語言溝通,所以,做父母或做子女的,要注意語言溝通的技巧,也不要忘記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專家指出,表現出正向的許諾,互相關切,分享一些共同的興趣,聆聽,查証訊息的本義,對他人內心的感觸有所認識與察知等等,都屬成功溝通的因素,但千萬要避免妨礙溝通的因素,包括有文化差異,性別角色的期待,間接式的溝道,對字句有不同的解釋,錯誤的設想、與過份的類化等等。

  不少研究發現,良好的親子關係與不良的親子關係,在溝通上有差異,例如,有良好親子關係的父母,與子女較常討論每日所經歷的快樂事件,互相對談個人的問題,更能自由自在的討論私隱的事,討論父母與子女間所分享的興趣,經常共同討論對方的感受,領會雙方當時的感觸,體諒彼此的心情和看法,感覺大家傳達的訊息常是被了解的,常用非口語的溝通法,表達關懷與愛心。故此,有效的溝通,是指雙方完全明白了解彼此要傳達的訊息,雖然對方不一定要同意傳達者的內容。

  不過,雖然人們常說溝通的好處,但其實,溝通有正面,也有負面。正面的溝通是指傳達者有效地把自己的訊息傳給對方,對方能夠正確地接收被傳達的訊息,並可以反應出傳達者之意,形成雙贏的局面。而負面的溝通是指傳達者的信息傳達得不清,或被傳達者的反應不是傳達者渴望要的,形成輸輸的局面,或輸贏的局面。

        其實,青少年期是青少年與父母重新商議他們以後相處方向的時期。在過程中,透過彼此的坦誠與瞭解,大家平心靜氣,理性客觀地認真體會對方在這時期內的心理需要和需求,共同考慮訂出彼此滿意又能遵守並可行的共同生活規則。

實施程序 :

次序

單元名稱

單元

目標

主要活動

內容

所需

時間

第一次

把「話」傳出去

1.      協助成員整理平常和父母聊天的話題,並寫出自己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想法。

2.      透過家庭作業,促進成員和父母的接觸。

1.      把「話」傳出去

40

分鐘

第二次

腦筋急轉彎

1.      幫助成員思考和父母互動時的困難並進而可能的解決之道。

2.      協助成員分享收獲、感想,並評估自己的參與情形。   

1.      小小回饋

2.      腦筋急轉彎

3.      心得分享

40

分鐘

六、附件:

    附件1-1把「話」傳出去

    附件2-1如何與父母溝通

    附件2-2團體成員回饋問卷

 

七、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1.      董媛卿著(民86)。重塑親子關係。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2.      李長庚編譯(民73)。如何關心13-18歲的孩子。台北市:開朗出版社。

3.      朱崑中撰(民85)。青少年所知覺得親子溝通與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4.      劉玲君撰(民84)。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5.      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南一書局版,第一冊。

6.      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南一書局版,第二冊。

7.      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南一書局版,第三冊。

8.      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南一書局版,第五冊。

參考網站

1.      團體心理諮商資訊網 , http://counseling.heart.net.tw/index.shtml

2.      跟爸媽說清楚講明白--家庭關係探索團體 , http://counseling.heart.net.tw/group13.shtml

3.      親子之間青少年期 , 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family/parent021f.htm

4.      淡江大學學務處à諮輔組à本組資訊à心橋文章à如何與父母溝通 , http://heart.tku.edu.tw/sa/councel/webpages/councel-info-template.asp?titleid=414

 

*團體輔導方案

團體輔導方案-1

單元名稱

把「話」傳出去

時間

40分

對象

國中二年級

人數

30人

教學資源

教室、黑板

教材分析

附件1-1(30份)

單元目標

1.      協助成員整理平常和父母聊天的話題,並寫出自己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想法。

2.      透過家庭作業,促進成員和父母的接觸。

活動名稱

活動流程

器材

時間

 

引言

 

 

 

 

 

把「話」傳出去

 

 

 

 

 

一、準備活動

1.      領導者說明此次活動目的與全程進行方式與注意事項: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今天要進行的活動是「把『話』傳出去」,不知道大家升上國中之後,是不是常有一些心裡話不想告訴爸媽,甚至覺得即使跟爸媽講了,他們也不會懂的一些狀況?而「把話藏在心裡不說」這行為,是否讓爸媽越來越不了解你,覺得他們越來越難溝通了呢?我們今天進行的活動內容,主要是讓你把心中想跟父母說的話盡情的抒發並寫在紙上,進而向父母表達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二、發展活動

1.      領導者詢問成員平常和家人聊天的話題有哪些。並將成員回答之內容,大致先在黑板上歸納出幾個向度(跟附件1-1相關)。

2.      將「把『話』傳出去」附件表拿出請成員填寫,在這些向度中自己最想跟家人說的其實是什麼。

3.      請成員寫完之後,將這張表帶回家給父母親及兄弟姊妹簽名。

  三、綜合活動

   領導者鼓勵成員詢問家人對此表的想法,將家人的回饋寫在表上,並告知下星期要帶回,提示下次活動時會用上。

 

 

 

 

 

 

 

黑板

 

 

附件1-1(30份)

 

 

    

 

 

5分

 

 

 

 

30分

 

 

 

 

 

5分

附件1-1

                                      把「話」傳出去

圓角矩形圖說文字: 我知道父母很關心我,但似乎不能瞭解我真正的想法,雖然我曾經表達,但總是辭不達意,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

 

 

 

 

 
 

   功課方面,我想說的是:

 

   交朋友方面,我想說的是: 

 

   花錢方面,我想說的是:

 

   生活自行管理方面,我想說的是:

 

   時間安排方面,我想說的是:

 

   和兄弟姊妹相處方面,我想說的是:

 

   平常休閒活動方面,我想說的是:

 

   其他方面,我想說的是:

                    來自家人的回饋

                   

雲朵形圖說文字:  
  

 

 

 

團體輔導方案-2

單元名稱

腦筋急轉彎

時間

40分

對象

國中二年級

人數

30人

教學資源

教室

教材分析

小紙條數張、小紙盒一個、附件2-1、附件2-2

單元目標

1.      協助成員思考和父母互動時的困難,進而尋求解決之道。

2.      協助成員分享收獲、感想,並評估自己的參與情形。

活動名稱

活動流程

注意事項

時間

 引言

 

 

 

  

 

小小回饋

 

 

腦筋急轉彎

 

 

 

 

 

 

 

心得分享

一、準備活動

1.      領導者說明此次活動進行方式與目的:

   各位同學大家好,上次的活動試著讓同學們寫出內心想對父母說的真心話,之後請同學們帶回去給家人簽名,並詢問家人的想法,不知道同學們後來得到的家人回饋是什麼呢?這次活動一開始是要同學分享上次作業的回饋內容,並說說你的想法與心得。再來呢,請同學們試著想出會跟父母產生衝突的情境,並做一些討論活動。

二、發展活動

1.      請成員將上次的「把『話』傳出去」作業單拿出,說一下家人看完自己「真正想說的話」之後的想法,並分享自己的心得。

 

2.      讓成員花三分鐘左右的時間去思考--和家人相處時,可能會出現什麼衝突。

3.      讓成員將自己所想到的情境寫在小紙條上(每人不限一個),接下來將每個成員所寫的小紙條置於一個小紙盒中。

4.      領導者接下一一抽出成員所寫的內容,詢問大家這個情境可以的解決方法為何。

5.      領導者將可以促進親子溝通的一些秘訣以書面方式發給成員,帶領成員一起來看,並鼓勵成員能多主動去和家人接觸。

三、綜合活動

1.領導者詢問成員參與活動過後的收穫及心得為何。

2.領導者發下團體回饋單請成員填寫。

 

 

 

 

 

 

 

 

 

 

 

準備小紙條數張、一個小紙盒

 

附件2-1

 

 

 

 

附件2-2

 

 

3分

 

 

 

 

   7分

 

  

20分

 

 

 

 

 

 

 

10分

 

附件2-1

如何與父母溝通

如何與父母溝通呢?與父母溝通的最好方法,就是採用「先傾聽後表達」的原則。所謂先傾聽是指:面對父母嘮叨的時候,最重要是要克制自己的急於解釋的欲望、按捺住不好的感受,先靜下來聽聽父母到底在說些什麼,等到適當時機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傾聽時,不只要聽到父母的想法和看法是什麼?更要進一步,將父母所表達的想法和看法,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給父母聽,一方面檢查自己有沒有聽錯,再方面讓父母感受到你確實了解到他們所要表達的事情。這也就是「同理心的溝通」。在表達傾聽內容時,要反映父母所說事情是什麼?反映父母的想法及要求?反映父母的感受?甚至要反映出父母嘮叨背後的關懷之意。

 

  在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時,我們要幫助父母來瞭解自己。如果我們能幫助父母來瞭解我們,就能使父母瞭解我們已經長大,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愛與關懷?以下有四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的父母瞭解我們:

 

1.  以「我」的訊息做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例如:我最近常看電視沒錯,因為期中考剛過,我想輕鬆一下,而且我只看一個小時左右,並不是整天看電視,什麼都不做。

 

2.  多告訴父母自己的學習心得或生活感受

 例如:最近有一個同班的男孩子要追我,我不知道該不該跟他交往才好?

 

3.  多與父母討論自己的想法及看法

 例如:我比較喜歡程式設計,所以我希望朝程式設計師的職業發展,不知道爸爸覺得好不好?有沒有什麼建議?

 

4.  關心父母、體諒父母的立場、與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

  父母並非萬能的,他們也會有他們的苦惱,也需要別人的關心與安慰,如果你能多關心父母,就能讓父母感受到你已經長大,有能力照顧自己,也是一個父母可以共同討論的人。

 

   

    親子間的衝突,常常是因為彼此的溝通不夠多、不夠深入或是因為立場不同、觀念不同引起的誤會。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諧的關係,多一份瞭解、多一份的尊重與信任,就能運用親情的特性,創造良好的互動與溝通。

 

附件2-2

與爸媽共舞—親子溝通

【團體成員回饋問卷】

 

各位親愛的成員們,經過這次活動的參與,身為團體領導者實在很想知道大家是否有所收穫,及過程中帶給大家的感受。領導者會很尊重你的意見,也希望你用輕鬆愉快的心情做答,謝謝你的合作,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相當不符合              相當符合

                                  1   2   3   4   5   6   7

◎我能在這次團體中表達我的想法   □  □  □  □  □  □  □

 

◎我覺得家庭作業安排的很適當     □  □  □  □  □  □  □

 

◎在團體中我樂於分享我的心得     □  □  □  □  □  □  □

 

◎我喜歡這次的團體活動           □  □  □  □  □  □  □

 

◎我對與父母溝通的方式越來越瞭解 □  □  □  □  □  □  □

 

◎我喜歡領導者的帶領             □  □  □  □  □  □  □

 

◎團體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最大的成長與改變是什麼?

                                                             

                                                             

◎我最想對領導者說的一句話是…